暑熱依舊全國“秋老虎”地圖發布
養陰潤燥、適當“秋凍”,處暑養生來防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8月23日迎來處暑節氣,處暑的到來,意味著炎熱即將過去,秋風漸起送清涼。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出暑進度并不相同,有些地方“秋老虎”還會伺機出沒,高溫回馬槍殺得人措手不及。8月23日,中國天氣網推出全國秋老虎地圖,看處暑期間哪里暑熱依舊。
立秋過后,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時至處暑,就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中的“末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已接近尾聲。
季節交替之際,因為氣候與節律的變化,我們的身體也處在相應的調整期,此時需注意調整生活習慣,保持睡眠充足,加強體育鍛煉,注意調理飲食,這樣才能安穩過渡到秋天。
暑將盡熱未止 警惕秋老虎出沒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隨著太陽高度角的降低,它所帶來的熱量隨之減弱,暑氣逐漸消退。對于北方大部來說,處暑期間氣溫下降,秋爽可謂立竿見影;對于南方來說,此時高溫最盛階段已過,但余威尚存,“秋老虎”不時反撲。
從中國天氣網推出的全國秋老虎地圖可以看出,常年處暑期間,南方大部還不能真正告別暑熱,江南、華南等地高溫天氣較為常見,秋老虎不時出沒。其中,重慶、浙江中南部、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是南方高溫最頻繁出現的地區,平均高溫日數可以達到3至6天,秋老虎勢頭正猛。
在北方,處暑時節的氣溫已經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高溫天氣很少出現,早晚也越發涼爽。但新疆除外,常年處暑期間,新疆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魯番盆地等地高溫依然頻繁,吐魯番、托克遜一帶平均高溫日數都在10天以上,比南方的高溫勢頭更猛。
“除了空間分布有所不同之外,不同年份處暑期間秋老虎的威力差異也較大。”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閔裕秋表示,如果遇到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北的年份,處暑熱度就會遠超常年的平均狀態。大數據統計顯示,重慶沙坪壩、廣西百色、江西上饒、湖南衡陽等南方很多地方,都出現過處暑高溫的情況。
處暑后 身體最怕五件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二區主任醫師逯儉介紹,處暑后,身體最怕五件事:
怕睡得少暑后入秋,燥熱耗氣傷陰,容易讓人因氣虛而出現四肢無力、神疲懶言。因此,處暑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
怕腹部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氣最容易穿透彌散。初秋雖然不冷,但晝夜溫差開始變大。建議夜寢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護身體陽氣。
怕開窗少初秋氣溫已經轉涼,這時候應該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盡量開窗使空氣流動。
怕亂貼秋膘進入初秋,食欲逐漸好轉,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貼秋膘,以便為應對秋冬的寒冷儲存能量。但是,處暑節氣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食用太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
怕過量運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中西醫肝病科主任醫師楊華升建議,根據個人愛好、身體狀況和客觀條件,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慢跑、登山、打球等項目,但相比夏季應該適度減少負荷,尤其不應大量出汗,運動以“不累”為標準。因為大量出汗的運動方式比較耗氣,不符合秋季養生原則。運動時間最好選在白天,《內經》提出“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處暑后夜間霧露逐漸增多,夜間劇烈運動會導致腠理開泄,不符合中醫秋季養生原則,因此中醫不建議處暑后夜跑等鍛煉方式,而是建議早睡早起,保障充分睡眠。
養心防病 處暑養生這樣做
步入秋季,除了做到“起居有常”,睡眠時間也要從暑期的“夜臥早起”,調整為順應秋時的“早臥早起”。
起居養生——睡眠安逸解秋乏
睡眠方面,處暑后,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中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收斂,“秋乏”也就隨之出現。因此,一般立秋過后宜在晚10時前入睡,早晨6時起床,既順應陽氣的收斂,又能舒展肺氣。
衣著方面,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步入秋季,氣溫雖處于下降階段,但因屋內熱而室外冷,從室外走進室內時氣溫升高,因此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但夜間外出仍要增加衣物,防寒保暖以保護陽氣。
運動方面,鍛煉的方法以經常進行早晚跑步、登山、散步、做操、打拳等簡單運動為宜。
飲食養生——潤燥生津健脾胃
處暑后,天氣較為干燥、少雨,人體因此會感到不適,出現諸如皮膚緊繃、起皮脫屑、毛發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結等秋燥現象。飲食應注意以下原則:
吃酸不吃辣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
吃“果”不吃“瓜”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少食辛辣多清淡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吃熱不吃涼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
疾病預防——寒熱交替病先防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較大,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因此,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需注意保暖,進補要適度,多補充水分,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減少心腦血管發病的風險。
處暑之后部分地區還很熱,經常吹空調、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應注意局部保暖,避免肩頸部裸露部位受寒濕邪氣的入侵,同時可通過推拿或熱敷等方式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由于氣溫多變,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平時要多開窗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養心怡情——情志調節重養生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入秋后由于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受抑狀態,容易產生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時應調整好心情,注重收斂神氣、寧神定志,做到內心寧靜。同時,秋季天高云淡,適當參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動,登高望遠,非常有助于緩解悲憂的情緒。
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讓我們帶上好心情一起送別酷熱難耐的夏日,迎接秋高氣爽的秋天。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