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遇見一座古城,一定要知曉它的歷史,推開厚重的城門,猶如打開了歷史塵封的記憶。今年4月,武漢市武昌區機關幼兒園開展了“漫游武昌古城 尋跡傳統地名”活動。
地名是古城中穩定、文化信息十分豐富的部分。老地名有著老師、孩子、家長們熟悉的文化與豐厚的情感基礎。“你乘著春光而來,而我在武昌古城存下了一串串老地名,等著我們一起去尋訪關于它們的故事。”武昌區機關幼兒園的師幼家長,一起透過時空的變幻深入揭開老地名的神秘面紗。
“集資料”讀歷史。活動中,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實地考察,共同收集“老照片”資料。他們以武昌“老地名”為主題,查詢收集關于老地名的歷史、過去、現在,地名由來等圖文資料,對比悠久老街與通衢新道。
“察實地”感變化。家長們帶領幼兒去到“老地名”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并拍攝照片。與當地人一起講講老地名和背后的老故事、新故事。孩子們充分的體驗感受獨一無二的武昌老文化。
“趣制作”展風采。請跟著小朋友們的腳步,一起走近武昌古城的“老地名”。看,曾經的曇華林!小朋友和家長一起手繪的曇華林地圖分享了曇華林的許多舊址,瑞典教區、崇真堂、仁濟醫院、文華書院等讓孩子們了解到歷史上的曇華林、現在的曇華林。通過鮮活的歷史故事,了解“平湖門”歷史變遷;走進“司門口”,大家一起看司門口老照片,感受翻天覆地的變化;“惟楚有材”的牌樓幾經風雨,但“楚材街”的文脈卻代代相承,走過楚材街,風吹樹梢,仿佛能聽到歷代學子趕考的足音;黃鶴樓從三國時期軍事樓,到南朝的黃鶴仙人,到唐朝的詩人“崔顥”,到清朝的修繕,逐漸演變成了當下所見到的樣子;積玉橋名字的由來居然是在古時候,武勝門外護城河上有一座石橋,因與江湖相通,橋下常有鯽魚匯聚,故得名“鯽魚橋”,后取其諧音為“積玉橋”。
大三班的陳妧玥和奶奶也講起了忠孝門的故事。“忠孝”二字可頗有來頭,源于東漢孝子孟宗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兩則典故,也有傳說是為紀念岳飛為母親守孝之舉。感受了這么多“老地名”,就不得不提到和老地名相關的美食。糧道街是武漢人心尖低調的老街,隨著從這里走出的吃貨們的口口相傳,“糧道街”火遍全國。
孩子們通過對武昌老地名的尋訪,了解武昌的歷史和發展,還與家長合作制作了豐富有趣的小報,讓每一個“老地名”躍然紙上,全都鮮活起來。有互動、有對話,有家庭講來自老地名的紅色故事、有家庭講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有家庭講萬家升起炊煙。
活動中,老師、家長和孩子們對地名語音、用字、地理分布、歷史故事以及現代生活的變革等,進行了深入挖掘。通過對武昌老地名的尋訪、老地名產生的新意蘊、以及老地名舊貌換新顏的變化,保存孩子們對武昌古城的記憶與情感,增進孩子們對武昌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
“通過尋訪‘老地名’,我們講老地名的故事、老地名的由來、古城的歷史,講時光在這里流得很慢很慢,讓孩子們充分去感受獨一無二的武昌老文化。”武昌區機關幼兒園副園長丁雅紈深有感觸,“我們身在武昌古城之中,每天經過、路過、生活,身在其中,卻生疏了來自它的故事。知曉它的歷史,孩子們對這些熟悉的文化就有了更加豐厚的情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