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2023年南京愛鳥周活動全面啟動,觀鳥大賽共記錄155個鳥種

2023-04-24 22:56:32來源:揚眼

4月24日,2023年南京市愛鳥周活動在紅山森林動物園舉辦啟動儀式。此次活動由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南京旅游集團主辦,南京市林業站、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承辦,江蘇省動物學會協辦。今年愛鳥周活動的主題是“保護候鳥遷徙通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月南京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愛鳥活動,包括觀鳥大賽、微視頻大賽,新開設了“24小時燕子回來了”慢直播,以及公益賞鳥活動等。當天,動物園北門草坪還進行了一場放歸活動,將一只佩戴GPS定位器的亞成體黑鳶放歸大自然。

孩子們對鳥蛋產生濃厚的興趣 范曉林 攝


【資料圖】

微視頻講述鳥兒的動人故事

此次“震旦杯”微視頻大賽面向公眾征集在江蘇地區記錄下鳥類活動視頻作品,講述作者觀察到的鳥類故事,在線上平臺投稿分享,讓更多的公眾關注到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美麗精靈。參賽者年齡跨度大,有初中生,也有退休老人。作品多是記錄江蘇地區的常見候鳥,有普通人的手機隨拍,也有專業觀鳥愛好者的蹲守記錄,畫面細膩,故事動人。

特等獎獲獎者金洪源貢獻了一組作品共四個短片,包含《石臼湖丹頂鶴》《綠水灣濕地》《落霞與孤鶩齊飛》《水雉育幼》,江蘇首次在長江以南發現丹頂鶴越冬的身影,天鵝、白鷺與落日齊飛,花臉野鴨在綠水灣演繹萬人秀圓舞曲,水雉育雛的溫情畫面都在其中。這組作品不僅記錄到鳥類活動的生動畫面,鏡頭語言層層遞進,清雅唯美的同時,不失大氣和遼闊,令人沉醉。體現了獲獎者超高的觀鳥、拍攝水平和審美水準。

微視頻特等獎獲得者金洪源

50名鳥友觀測到155個鳥種

作為2023南京市愛鳥周系列活動的重頭戲——“震旦杯”南京觀鳥大賽于4月22日中午12點開賽,4月23日中午12點截止,共24小時賽時。今年是觀鳥大賽持續舉辦的第七年,50名參賽者組成11支參賽隊伍,在紅山動物園、中山植物園、老山國家森林公園、紫金山、魚嘴公園、綠水灣等地分頭觀測,總共觀測到155個鳥種。

參賽者們都是具有一定觀鳥基礎和經驗的鳥友,具有4年以上觀鳥經歷的比重接近一半,最高觀鳥“鳥齡”長達15年,人均觀測過200多鳥種。在11支參賽隊里,有兩支少兒隊格外顯眼,分別是全員小學生的“靈鳥隊”和由4名小學生1名初中生組成的“金陵稚翼隊”,他們雖然年紀小,但是“鳥齡”從1年到5年不等,極具潛力。此次大賽,四海一家隊觀測到的“鱗頭樹鶯”獲得了“至尊鳥種”,動聯無界隊共觀測到108種鳥,以觀測鳥種數量最多獲得“優勝獎”。

“今年觀鳥大賽觀測到的155種鳥都是南京比較常見的鳥種。鱗頭樹鶯是春秋季節過境鳥,停留時間短暫,又因為體型嬌小,活動隱蔽,喜歡在灌叢活動,很難被觀察到,需要參賽者去找、去聽,對參賽者的觀鳥水平要求很高。”紅山動物園鳥類專家介紹,每年的觀鳥賽都在4月下旬,鳥友們在24小時內同時段在南京不同區域進行觀測,對于人們了解在南京生活的鳥類的分布、種群、數量情況很有幫助,記錄下的數據為后期進行橫向比較分析提供了資料支持。今年參賽者的年齡明顯呈現年輕化、低齡化特色,通過每年愛鳥周活動的持續開展和推廣,公民科普基礎越來越壯大,也反映了公眾越來越關注自然和生態。

黑鳶背上GPS定位器重返藍天

4月24日上午,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第五只背上GPS定位器的黑鳶被放歸野外。據介紹,之前攜帶GPS定位器的四只黑鳶,最久的已經回到野外1年,最短的才2個月。除一只停止了信號回傳,其他三只都還在通過回傳信息與專業人員保持聯系。 從三只黑鳶白天的活動情況看,它們各自有青睞的活動區域,而夾江濕地和潛州—三岔河—中山碼頭一帶是相對熱點的重疊活動區域。有趣的是,它們晚上幾乎都會回老山睡覺。

放飛黑鳶 范曉林 攝

黑鳶是南京常見的猛禽,救護中心為何選擇它們作為跟蹤調查對象?“根據觀鳥記錄中心開放的數據顯示,南京的黑鳶記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城市。如果能找到原因,也許可以進行黑鳶的數量恢復。”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2023年1月至4月,該中心共接收救護野生動物76只,鳥類約占70%。救助動物中包括斑頭鵂鹠、紅隼、松雀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1只。

放飛黑鳶

南京濕地鳥類種類、數量均明顯增加

近年來,江蘇省積極推進野生動植物法規制度建設,陸續出臺和完善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加強部門合作,建立了22個部門組成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同時,持續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保護與修復。在全省建立了以31個自然保護區、75個濕地公園、72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457個濕地保護小區為主的多層次保護地體系。如,鹽城濕地有416種、300萬只候鳥在保護區灘涂越冬;東臺-如東灘涂越冬勺嘴鷸達350只,約占世界種群的60%。

孩子們被鳥類標本迷住了 范曉林 攝

南京市綠化園林局非常重視鳥類等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持續實施棲息地保護、水鳥監測、林鳥監測、收容救護、執法行動等舉措。通過營造健康森林、開展濕地修復等舉措,實施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養還灘、退圩還江、植被恢復、自然濕地岸線維護與生態化處理等濕地修復措施,恢復沿水生態緩沖帶,為鳥類等動物提供了更加適宜生活的棲息地,鳥類特別是濕地鳥類種類與數量均明顯增加。經普查統計,南京地區有昆蟲795種、魚類99種、獸類47種、鳥類243種,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鳥類126種,占南京市鳥類總數的51.85%。根據濕地監測數據顯示,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現有鳥類已達194種,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多,成為南京及周邊地區鳥類分布的熱點區域。還有龍袍長江濕地公園內,多年未見的東方白鸛、白頭鶴、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重現龍袍江灘,“鳥中熊貓”震旦鴉雀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另外,根據南京市林鳥等陸生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監測到的林鳥有54種,如鴛鴦、白鷴、畫眉、紅嘴藍鵲、灰胸竹雞、日本松雀鷹等。其中,2019年在南京溧水無想山首次發現白鷴,這是目前國內監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鷴的最北端記錄。2021年以來,已多次在無想山監測到白鷴亞成體,說明白鷴在無想山已經有一個較為穩定的種群。

學校春游結合愛鳥周知識科普 范曉林 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昇/文  范曉林/視頻攝制

校對 盛媛媛

為你推薦

最新資訊

股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