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凱文·凱利 導讀現代計算機、博弈論之父約翰·馮·諾依曼曾說: 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轉變,這一切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奇點。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都開始變得陌生。 當下,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天為周期狂飆,帶給人們驚喜與擔憂。下一個奇點是否來臨?科技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是否也在制造問題?我們應當以何種心態(tài)來面對? 近日,WIRED雜志創(chuàng)始主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出版了新書《5000天后的世界》,作為一位每天都在接觸新科技的作家,他在書中嘗試預言了5000天后的人類世界將如何被AI塑造,以及數百萬人一起工作的數字未來。 “如果不想因為一味迎合變化而慌了手腳,就應該掌握學習的方法?!眲P文·凱利如是說。 以下是他在書中的觀點摘錄。 科技的功與過分別占 51% 和 49% 1無論哪種科技,能夠解決多少問題,就有可能引發(fā)多少問題。 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實不然??萍紟淼囊嫣幷急葹?1%,而它引發(fā)的問題占比為49%。雖然二者之間只存在2%的微妙差別,但是如果將這個比例放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我們就會看到其差別有多么巨大。 2判斷一項科技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項技術是否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對比一下埃隆·馬斯克正在推進的“超級高鐵”(Hyperloop)項目。這項技術以“真空鋼管運輸”為理論核心,但其本質是一項波及效應并不高的初級技術。 AI則不同,它可以催生無限的可能性并引發(fā)萬事萬物的改變。 再比如基因工程。埃博拉疫苗可以挽救無數生命,但是它的意義也無法與CRISPR-Cas9這類基因編輯技術比肩。因為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其他科學技術產生影響,可以帶來呈幾何級增長的可能性。 3對于科技帶來的問題,永遠不能靠減少科技解決,而應該發(fā)明更好的科技。 雖然環(huán)保人士和評論家主張“減少科技的使用范圍以解決濫用科技造成的問題”,但我認為這樣并不正確。 如果不能發(fā)明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我們是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的。 4只有看到一種科技的應用范圍下限,我們才能完整地把握它。 技術的發(fā)展和當初發(fā)明者的預期相去甚遠,這才是科技所具有的本質的發(fā)展趨勢。 5人類對科技的態(tài)度有點過于謹慎。 我們很少去關注落后科技的弊端,而總是在擔心新科技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比如,我們不會將新科技的風險與舊科技的弊端進行比較。 6只有保持幾分饑餓的狀態(tài),才能有繼續(xù)創(chuàng)新的可能。 比如只有小企業(yè)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風險投資人會為小企業(yè)提供資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資金額巨大,他們就會直接收購小企業(yè),而不會坐等革新成果。 所以,不要以為給初創(chuàng)企業(yè)充足的資金是好事。如果資金太多,反而會毀了這些小公司。金額只要能大致維持企業(yè)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謂的“給口飯吃”就行。 7創(chuàng)新并非集中型,而是分散型的,是根植于企業(yè)文化之中的。 因此,即便買下小公司,也無法買下它們的創(chuàng)新性,買下的只能是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收購無法帶來未來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只是普通的商業(yè)行為而已。 8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要從低效和失敗中汲取經驗。 在硅谷有一個說法,叫作“積極地失敗”。失敗了,跌倒了,再從原地爬起來,這才能幫助人們吸取教訓。 硅谷的革新都來自正確對待失敗的態(tài)度。即使實驗失敗,也會被當作成功的一部分,沒人會對此加以非難。 9亞洲國家如果可以更寬容地對待失敗,可能就會更容易產生創(chuàng)新。 10越成功的企業(yè)越難以實現真正的創(chuàng)新。 例如微軟這種在計算機領域致力于開發(fā)最佳操作系統(tǒng)的公司,如果想要將重點轉移到軟件領域,就要暫時從現在的最高峰跌落。這種決斷非常難,通常只有瘋狂的人才能做到。 總之,越是成功的企業(yè)越難轉型,在轉型期就要面對業(yè)績下滑的現實,這樣顛覆性的技術轉型確實十分艱難。 11重點在于二次創(chuàng)造。 萬能的“神”并沒有創(chuàng)造世界,而是創(chuàng)造了可以創(chuàng)造世界的生物。 只有能想象出美好明天的人, 才更有可能實現它 12對人生感到滿意的人有一個共通之處,他們會一直追問“自己是誰”,什么才最適合自己。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深刻地思考,并且認真地審視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我所知道的藝術家、發(fā)明家和編輯都在不斷自問自答。 13人越成功就越難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究其原因,可能是成功會將人與現實社會隔絕。他們都是眾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卻被自己的人生和成功束縛得緊緊的,難以挪動。 14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就需要經歷失敗,也需要有從零開始的經歷。 有很多成功者已經不能接受失敗,因此也就很難再有進步。我自己也是一樣,越來越不愿挑戰(zhàn)成功概率低的項目,也越來越不能忍耐。我們當中有些人已經無法從成功中走出來,面對新的挑戰(zhàn)了。 15很多成功人士都走過迂回曲折的道路。 我們經常認為他們生來就知道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且一直向著目標不斷前行,但實際上沒有什么人是一帆風順的。 在走彎路的過程中,他們會積累一些并無關聯的經驗,注意到以往從未想過的問題。最終,他們將這些碎片匯集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有很高價值的新事物。 沒有一種經歷沒有意義,那些我們毫無興趣的事物,也有可能在多年之后和另一件事物發(fā)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16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只能從事生產性的勞動? 這是一種偏見。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只能用生產力和效率來評價的人,這是古代階級社會中的特權階層蔑視出身卑微者的觀點。只不過到了今天,這種偏見針對的是一個人有沒有創(chuàng)造性。 即便是直到50歲都只從事過一種職業(yè)的人,只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動機和適當的幫助,他們就會發(fā)生改變。 這和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不大,關鍵是如何改變他們的自我。我堅信如果全社會都向這個方向努力,人就一定會發(fā)生巨大的轉變。 17“不斷提問”作為一種習慣,必然會成為人類最基本也最有價值的行為之一。 可以馬上得到答案的問題就扔給機器,人的價值在于在面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可以不斷思考,不斷提問。 18只有寫下來,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 寫下思路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 19畏首畏尾的人是無法采取理性行動的,只會做出蠢事。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明智,時刻警醒。 20對常識持懷疑態(tài)度很重要,質疑是打開新局面的開始。 最切實的做法是去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學會推翻常理進行思考。 雖然所謂的常理和常識大都是正確的,但不排除其中夾雜著錯誤的東西。如果能夠將這些錯誤找出,就會是一個新的發(fā)現。 21近年來的大趨勢就是要讓失敗以微小的形式在早期顯露。 明天總比今天好一點兒 22明天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但會變得比今天稍微好一點兒。 23我之所以如此樂觀,是因為我一直學習歷史。 只需要回顧過去200年的歷史,我們就能發(fā)現,人類世界在不同階段都在進步。每年的變化可能并不明顯,但是人類的壽命的確更長了,生活的世界更安全了,暴力也漸漸減少了。在過去200年中,人類世界每年都有一點兒改善和進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雖然平均下來每年進步的幅度都不到1%,但重點在于 200年間進步從未停止。從這個規(guī)律看,未來也將會繼續(xù)進步,這就是人類發(fā)展的方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心中描繪20年后更好的愿景,向著那個方向不斷前進。 24很多人認為這個世界會越變越糟糕。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微小的進步很難被覺察。 畢竟51%和49%之間的差距也不大,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分辨,人們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到49%的問題上。 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也更愿意關注負面社會新聞,而不會報道太多正能量的內容。負面新聞更容易在第一時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25只有能想象出美好明天的人,才更有可能真的實現它。 樂觀是我的信仰,是我的信念。在那個經典的描述半杯水的例子中,當別人都在遺憾“只有半杯水”的時候,我從來都會因為 “居然有半杯水”而開心。 因為有這種“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態(tài),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我們如果可以在心中為未來繪制理想的畫卷,就可以更好地將理想變?yōu)槭聦崱? 關于AI與5000天后的世界 26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 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話,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時對人工智能的錯誤理解。 27人類未來的工作將會變成提問,以及應對不確定性。 28AI會對股票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但是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種AI,那么其影響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股市本就充滿不確定性,再有AI加持,恐怕只會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如果只有一個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許會向明朗的方向發(fā)展,但如果誰都可以使用,好的影響只會互相抵消,并使得預測股市變得難上加難。 29我們比較容易想象出“X+AI”的組合,但是很難預測由此造成的影響。 30構想未來,其實一半在于構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尋找論據和方法,幫助我們實現構想。 31在未來50年的時間內,AI都將是一項幫助我們擴展無限可能的科技。 AI擁有巨大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引發(fā)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新問題同時又孕育著新可能,總體而言,又擴大了可能性的范疇。 32繼互聯網、社交網絡兩大平臺之后,即將登場的第三大平臺就是將現實世界全部數字化的鏡像世界。 利用AI和算法,鏡像世界既可以搜索現實世界,又可以搜索人際關系,并催生出新的事物。 鏡像世界的優(yōu)勢并不僅僅是可以讓你“看見”一切。在鏡像世界里,所有對象都變成了數據,都可以被機器讀取。 圖1:鏡像世界將成為第三大平臺 33AI催生的鏡像世界依然是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 因此“回報遞增”“贏者通吃”之類的法則不可能消失。我們面對資本主義時能夠做的就是適應它的發(fā)展趨勢,順勢而為,而無法抹殺它。 所謂“贏者通吃”法則,就是通過構建環(huán)境而產生全新的標準,而數以千萬計的企業(yè)在這一標準上應運而生。 34未來鏡像世界中的勝利者,是目前還默默無聞的初創(chuàng)公司。 最后的勝利不屬于GAFA(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 縱觀顛覆性技術的發(fā)展史,一個領域的主導者從來無法在下一個時代的平臺上繼續(xù)稱雄。因為它們的成功會成為它們最大的桎梏。 3525年內就會出現GAFA的替代者。 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杰夫·貝佐斯曾說過,“亞馬遜必然會消亡”。 GAFA在大約25年內就會被取代,不會再有現在的勢頭,也不會再位列頂端。不過,距離這四家企業(yè)徹底消亡還要100年的時間。 36當今社會中,大企業(yè)似乎都被施了魔咒,反對大企業(yè)成為主流。我對此持反對意見。對互聯網企業(yè)而言,擴大規(guī)模才是順勢而為。唯有足夠大,才會對別人有所幫助。而且,如果一直保持同等規(guī)模,企業(yè)就很難規(guī)避倒閉的風險。 一個大企業(yè)在未來會被其他大企業(yè)取代,然后取而代之者又會被另一個大企業(yè)取代。但是在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時期,它們會維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開發(fā)者,所有相關人員都會從中受益。 不僅如此,正因為規(guī)模大,企業(yè)才有更多可能性。試想一下,想要實施探月計劃,我們就需要擁有強大的系統(tǒng),制作大型的火箭。如果想打造空間站,或是解決全球變暖等問題,我們也需要足夠的支持。所以目前流行的“反大企業(yè)”趨勢是錯誤的。想要完成更大的計劃、確立更大的目標,就必須依托更大的組織。 這樣的大型組織需要人力維護,因此無論是環(huán)境還是生態(tài),都應該具備可持續(xù)性。龐大的組織規(guī)模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37在未來,政府排在首位,其次是平臺,然后才是公司。 平臺不斷發(fā)展,不斷壯大,最終形成未來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近年來,平臺的運營主要由GAFA以及騰訊、百度等大公司主導,但是人們漸漸認識到,平臺是一個既不同于公司又有別于政府的事物,應該介于二者之間。 38在過去的 5000 天里,并非所有事物都在發(fā)生變化,變化的只是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世界上至少有 95% 的事物還會維持原樣,但剩下這一小部分的變化則會繼續(xù)引發(fā)未來 5000 天內更大的改變。 我的焦點一直放在這不到 5% 的變化上,因為它們未來還會繼續(xù)改變,而且基本都不會是物理性的改變。 39未來的改變主要發(fā)生在精神領域。 比如我們的交往模式、休閑方式、對自己的認知、人生觀、與別人建立聯系的方式等。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該如何理解萬事萬物,該怎樣追求真理、推動科學的發(fā)展,這些才是將要發(fā)生改變的部分。 40物理世界將與虛擬世界融合,同時將產生新的平臺,進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組織形式,我們將迎來以中國和印度為中心的亞洲世紀。 - END -
CEO企業(yè)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