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在位于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的公主嶺市健億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健億農業)內,機器轟鳴,兩條生產線上的玉米面經過攪拌、熟化、烘干、壓型等多道工序后,形成一根根金黃色的玉米面條,從壓條機一端整齊輸出,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面香。
在車間外的參觀通道上,健億農業相關負責人劉金生正在給前來洽談業務的客戶介紹產品。“我們考察了不少粗糧產品,就是想讓這樣的粗糧回歸餐桌。”來自遼寧省的客戶張鵬說。
公主嶺市當地村民通過原糧深加工形成產業鏈,增收致富。“單是玉米原料加工就需要通過機械傳送、清洗、燙漂、高溫滅菌等十多道工序。哪個環節都離不開電。”劉金生說。
在引進全自動智能玉米加工生產線后,健億農業公司逐步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生產工藝也日趨成熟。“傳統的面條擠壓設備自動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工完成撒粉、斷面等,加工出來的面條粗細不均、口感不好。”健億農業銷售部經理靳紅介紹,“現在,撒粉、斷面、輸送等工序都由機器完成。機器生產的面條光滑、筋道,產能也從每天5噸增加到10噸。”
“小問題一小時內解決,大問題當天必須解決。機器生產不能停是我們的服務承諾。”國網長春市公主嶺供電公司劉房子供電所所長張偉說。作為健億農業的“常客”,張偉每個月都會和同事上門為玉米加工企業檢查用電設施,對相關電氣設備開展專項巡檢和維護,指導企業安全用電。
產量上來了,銷量也不能差。健億農業細分不同客戶的需求,研發了玉米、高粱、蕎麥、小米等17種雜糧面條,還推出自嗨鍋、速食面等速食產品,運用線上、線下兩種銷售模式擴大產品銷路。
包裝車間內一片忙碌,工人們忙著分揀、打包玉米面條,打印物流單號。“以前,我們是干一天休一天,有時幾天才上一天班,現在是天天加班,總有干不完的活。”健億農業分裝工人孫立成說。孫立成是劉房子街道施家村的村民。他說,玉米面條銷量大,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在玉米深加工企業里務工。目前,健億農業已經帶動周邊60多名村民就業,就業人員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2022年,健億農業生產玉米面條4000噸,出口近500噸,產值達4000余萬元。“今年,我們將加大與周邊合作社合作力度,玉米面條產量預計增加1000噸到2000噸。有供電公司的大力支持,我們有信心把產業做得更大。”靳紅說。
據了解,自從國網長春市公主嶺供電公司對劉房子鎮實施農網改造以來,累計改造10千伏線路1.42千米、低壓線路10.7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3臺,總容量1200千伏安,滿足玉米加工業發展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