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治地位即將結束,合資品牌在華的去留是?

2023-05-15 14:46:01來源:懂車帝

“中國市場的天變了”,這是參加了2023年上海國際車展的觀眾所感受到的直觀印象。有外媒評價,上海車展已經成為權力的轉移宣言。


(相關資料圖)

理論上來說,身處局中的合資品牌應該更深刻地感受到這種變化。但現實是,對于中國市場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fā)展,國產品牌以及新興力量的壯大,不同派系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一些積極尋求改變,開始向中國品牌學習;有一些則不以為意,認為自己足以后來居上;還有一些做好了及時止損甚至退出市場的準備。

不同的態(tài)度決定了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又將導致不同的結局。當合資品牌中國區(qū)業(yè)務盈利下滑甚至出現虧損后,終局將是什么?是繼續(xù)堅守等待時機翻盤還是退出止損?這個問題,令合資品牌搖擺不定。

統(tǒng)治地位即將結束

在內燃機主導時代,西方尤其是德國整車制造商占據著中國市場近40年的統(tǒng)治地位。合資品牌更是牢牢掌握燃油車產品的定價權和品牌溢價權。

如今,這樣的局面被打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兩條賽道的開啟,國產品牌抓住了機遇,在三年疫情期間更是迎來了爆炸式增長。國產品牌從燃油車市場追隨者翻身成為新能源市場的主導者,誕生了比亞迪、五菱等頭部新能源品牌,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發(fā)展勢頭強勁的造車新勢力。

另一邊的合資品牌,處境卻因疫情變得更糟糕。三年疫情期間,外方高管入華受到限制,無法親身感受到電動化、智能化的燎原之勢,沒能及時調整或制定適用于中國市場發(fā)展的決策。

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合資品牌在華處境變得被動。短短兩三年,合資品牌在華市場份額失守50%紅線。具體到各國別派系市場份額:德系跌至20%,日系下滑至15%左右,美系萎縮至一成,韓系和法系只剩下1%的份額。

從品牌來看,一汽-大眾失去中國乘用車銷量冠軍,就是合資品牌衰落最大的信號。乘聯(lián)會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以180.5萬輛力壓一汽-大眾登頂。然而,這只是國產品牌勝利的開始。

進入2023年,合資品牌集體潰敗。其中,東風日產、上汽通用等部分企業(yè)一季度零售銷量同比降幅超30%。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豐田等降幅也超過兩位數。更不用說長安馬自達、廣汽三菱等邊緣品牌的現狀,一季度累計銷量已在萬輛徘徊。

反觀比亞迪,一季度零售銷量50.9萬輛,同比保持77%的高增速。吉利、長安等因有新能源銷量支撐,整體降幅要低于“南北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

不僅如此,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客戶也在流向國產高端品牌。今年一季度,BBA在華銷量同時下跌。其中,寶馬集團同比下降6.6%,奔馳和奧迪(包含香港市場)降幅超兩位數。凱迪拉克、雷克賽斯等二線豪華品牌跌幅超過三成。

然而,像理想這樣的新勢力,卻借勢新能源不斷壯大。理想一季度累計銷量突破5萬輛,超過凱迪拉克、雷克薩斯兩大品牌。比亞迪旗下品牌騰勢月銷量也突破萬輛。據騰勢品牌介紹,在騰勢D9的增換購用戶中,來自傳統(tǒng)燃油車豪華品牌的用戶占比達到50%。

可以說,新能源市場的崛起,促使國產品牌成為新時代的主導者。

上海車展——權力交接的信號

某種程度上,上海車展被視為是權力交接的信號。

本屆車展的焦點,已變成國產品牌,其發(fā)布的新車或新品牌,斬獲更高熱度和流量。尤其是比亞迪,王朝和海洋兩大系列攻入合資品牌腹地;騰勢強勢打入BBA豪華品牌主要市場;仰望進擊百萬級市場。

其余國產新能源品牌也各有千秋。比如走用戶模式的蔚來,精準擊中奶爸痛點的理想,擁有體系優(yōu)勢的極氪和埃安等,都對合資品牌的地位構成威脅。

原因直白明了,合資品牌沒跟上國內新能源市場發(fā)展的腳步。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在10萬元以內市場,新能源滲透率已超20%;10萬-15萬元和20萬-35萬元兩大價格區(qū)間,新能源滲透率已超過30%。而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市場整體占有率僅5%左右。

合資品牌中,就是表現較好的大眾集團,2022年在華新能源交付量為20.7萬輛,滲透率不到一成。至于日韓兩大派系,新能源滲透率大多低于5%。與之相對的是,比亞迪已完全轉型新能源。

為了解中國新能源消費者需求,跨國車企掌門人齊聚上海。有消息顯示,寶馬集團半個董事會都來了。他們希冀通過研究國產新能源品牌的熱銷或新款車型,了解消費者的用車需求。

合資品牌在燃油車時代形成的品牌溢價優(yōu)勢,也沒能轉移至新能源市場。新能源市場,產品定價權由國產品牌掌握。

可以看到,上海車展期間,一汽-大眾、上汽通用別克、一汽豐田等合資品牌發(fā)布的純電車型,售價普遍向國產品牌看齊,集中在10萬-30萬元區(qū)間 。合資品牌“自降身價”,是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妥協(xié)。

與此同時,國內自主品牌崛起,也將重新定義新式豪華。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推動下,燃油車市場格局和品牌階層被打破。電動車時代,豪華定義已轉變?yōu)閷傩陨墶⒓夹g創(chuàng)新和用戶體驗等層面。

國產品牌,正在引領新能源汽車市場變革。

合資期限到后,是走是留?

從合資品牌外方高管透露的信息來看,他們已將比亞迪、蔚來、理想等國產品牌,放到了同等高度。合資品牌正在嘗試收復失地。本屆上海車展一個明顯變化是,所有合資品牌都在押注電動化。

大眾汽車品牌特意劃出ID.系列展區(qū),展示了ID.NEXT概念車、ID.7等多款車型;寶馬喊出“家在中國”的口號,全新能源車型參展;奧迪、奔馳的主力車型也都變?yōu)樾履茉串a品。

日韓品牌也加速電動化轉型,并通過多元化方式補齊電動化短板。其中,豐田將進一步與本土企業(yè)合作開發(fā)新能源車型;本田計劃發(fā)布多款純電車型;日產宣布將針對中國市場推出“專供”電動車。

似乎,跨國車企針對中國新能源市場,推出“特供車”正在成為常態(tài)。但肯定和燃油車所謂的“簡配特供車”有本質區(qū)別,應是舉全集團“精華”而成。

至于合資品牌的反擊能達到何種效果,能否重新取得主導地位,有待商榷。

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合資品牌翻盤的難度不小。一句話,“風水輪流轉”。參考手機行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律,目前國產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壯大也已不可逆,并搶先占領中國消費者的心智。在錯失先機,又無過硬新能源技術儲備支撐的情況下,合資品牌的反攻變得前途未卜。

能夠肯定的是,中國新能源市場進入緩增長階段后,競爭正變得越發(fā)激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預測:“未來2-3年,我保守預計還將有60%-70%的品牌面臨關停并轉。”誰都有可能會成為關停并轉的“主角”。

在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xù)萎縮,新能源業(yè)務又無起色的情況下,合資品牌利潤也在被不斷擠壓。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東風本田等頭部合資品牌,都在面臨燃油車產能不斷過剩、新能源遲遲不上量的問題,如此將導致利潤下滑,頹勢繼續(xù)的話可能會出現虧損。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大眾、通用在華傳統(tǒng)汽車產能或有三分之一閑置。

一些逐利的跨國車企已在削減中國業(yè)務或改變在華戰(zhàn)略,如福特計劃減少在中國的開支,專注高回報業(yè)務上;起亞計劃將閑置產能轉變?yōu)槌隹诨兀籗tellantis對中國業(yè)務采取輕資產模式,并曾表示可能會停止在中國生產汽車。

基于此,在合資期限逼近時,跨國車企是否還愿意續(xù)約?

崔東樹認為,合約到期后,進入“自由合作”階段,一切皆有可能。樂觀來看,大部分合資品牌應會選擇續(xù)約,不會離開中國市場。在上海車展上,跨國車企高管均表示,看好中國汽車行業(yè)智能化和新能源發(fā)展?jié)摿Γ瑢⑷孓D型適應本土需求的轉變。

不論如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和增長最快市場,“蛋糕”很大。而且還是大眾集團、寶馬等跨國車企最大的單一市場,占據其三分之一業(yè)績。也是豐田、本田等企業(yè)的重要市場。不到最后一刻,談退出言之過早。

百年汽車行業(yè)風光與沉寂輪流更迭,沒有一家企業(yè)能永葆長青。在這輪淘汰賽中,如果跨國車企能整頓好內部,頂住逐利的壓力,做到槍口一致對外,那么撐到下一個新賽道爆發(fā)期,抓住機遇后再度鳳凰涅槃,也并非不可能。

本文源自蓋世汽車每日速遞

最新資訊

股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