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反思硅谷銀行事件:貨幣政策應避免大放大收

2023-05-16 14:01:12來源:鈦媒體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美國地區性銀行陷入持續動蕩之中。3 月初,硅谷銀行、簽名銀行、Silvergate 銀行倒閉;5 月 1 日,第一共和銀行倒閉,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后出售給摩根大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的破產銀行。

其中,硅谷銀行的倒閉引發了巨大的市場動蕩。這家成立于 1983 年的銀行,破產前是美國第 16 大銀行,主要服務于美國中小型創業公司和風投基金。截至 2022 年底,硅谷銀行總資產 2090 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證券投資約 1200 億美元,負債端存款總額約 1754 億美元。美聯儲陡峭加息背景下,創業公司現金流趨緊,硅谷銀行存款持續下降,需出售證券資產補充流動性,導致其證券資產從浮虧轉為實虧。巨額虧損引發大規模擠兌,繼而崩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硅谷銀行的倒閉,以及美國地區性銀行的持續動蕩能為中國帶來怎樣的啟示?

5 月 15 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3 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單設專欄談論硅谷銀行事件。

央行在《報告》中指出," 我國金融機構對硅谷銀行風險敞口小,硅谷銀行破產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可控。當前我國金融體系運行穩健,金融業總資產中占比超過 90% 的銀行業總體穩定,絕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處于安全邊界內,銀行業總資產中占比約七成的 24 家大型銀行一直保持評級優良。"

央行在《報告》還談及四點啟示:貨幣政策應避免大放大收、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應重視、處置金融風險要迅速且強力、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應關注。

一是貨幣政策應避免大放大收。

疫情期間,發達經濟體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快速實施零利率,后續又因通脹高企而快速加息縮表,使商業銀行在寬松階段配置的低收益資產,需要在緊縮階段用高利率負債平衡,造成較大虧損。相對而言,我國堅持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穩固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支持力度,有效保持物價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為金融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應重視。

2008 年金融危機后,各國普遍加強了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評估和監管,而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關注相對有限。2018 年,美國決定對金融機構實施分類監管,硅谷銀行在破產前屬于 " 第四類 " 機構,適用較為寬松的審慎監管標準,由于過渡期安排和兩年一次的壓力測試要求,硅谷銀行直到破產前都未開展壓力測試。事實上,中小金融機構的承壓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顯,同樣有可能在風險積累和市場恐慌中釀成系統性風險。

三是處置金融風險要迅速且強力。

硅谷銀行的風險處置相當迅速。FDIC 按照 " 五一機制 " 接管硅谷銀行,即周五宣布接管并成立過橋銀行,周一重新開業。美財政部、美聯儲、FDIC 也快速履行法定程序,及時宣布為硅谷銀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額保障,穩定了市場信心,相關成本將由 FDIC 向銀行業征收特別保費彌補。

這表明迅速且強力的應對措施對穩定市場信心、處置金融風險至關重要,也反映出充分的法律授權、豐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風險處置資源的重要性,值得借鑒。

四是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穩定性應關注。

從負債端看,硅谷銀行的存款多來源于創業企業,客戶同質性高,儲蓄存款占比很低,90% 以上的存款不屬于受保存款,負債結構欠穩定。從資產端看,硅谷銀行貸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僅為 35%,57% 的資產投資于美國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且缺乏有效應對利率風險的對沖安排。資產負債結構的不穩定最終引發流動性風險。

有鑒于此,銀行要用好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充分考慮各類風險情景,做好極端情況下的應對預案,使自身風險管理能力與資產負債結構相匹配。

央行在《報告》中指出,對于下一步工作,金融管理部門將持續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是加快推進金融穩定法制建設,推動《金融穩定法》出臺,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金融風險處置機制。二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制度的早期糾正和市場化風險處置平臺作用。三是不斷充實金融風險處置資源,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機制,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共同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蔡鵬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