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6月9日晚,原創音樂劇《戀曲》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
《戀曲》的創作靈感源起于一首歌和一本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四川青年鄧禹平與白玫相識相戀,正當他們憧憬著和平安寧的美好生活時,卻因時代大潮的變動,相隔于海峽兩岸,終生未能再見。滯留臺灣的鄧禹平在無盡思念中,為電影歌曲《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寫下歌詞。1984年,這首歌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經唱響,傳遍大江南北。這段愛情悲歌后來被四川作家孫才杰寫入小說《世紀絕戀》。
音樂劇《戀曲》以“戲中戲”的筆法、“蒙太奇”的手法,探討并延展關于“愛”的故事。劇中有意加入胡萊與方丹這對當代戀人的設計,以“戲中戲”的方式完成一次關于兩代人、心與心之間的“平行蒙太奇”。
整部作品的音樂風格采用重金屬曲式與民謠體曲風相融合手法,其中既有《永無島》的愛情浪漫,又有《十六歲》的溫柔互訴;既有《臺北人》的內心獨白,又有《奔赴》的同聲詠嘆。大家耳熟能詳的《高山青》曲調幻化于主題曲之中,將情感不斷推向高潮。
主題曲《我存在,因為歌,因為愛》出處是鄧禹平的同名詩集,跨越半世紀,主創們繼續用音樂旋律延續這份愛。藝術總監甲丁表示,作品的主題是“愛”,在兩個年代、兩對青年尋找愛情、守衛愛情的過程中,表達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團圓的家國情懷。
《戀曲》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一次嘗試。除了幾位曾在知名音樂劇中擔當主演的演員外,演職人員中相當一部分是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的在校師生。
首輪演出為期3天,持續至6月11日,共上演5場。該劇由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出品,甲丁文化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聯合制作,同時獲得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綿陽市臺胞臺屬聯誼會的支持。(本文圖片均為《戀曲》劇照,由甲丁文化提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