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網上有大量健康咨詢平臺,聲稱提供在線咨詢服務。但記者實測發現,部分平臺或打著健康咨詢的旗號賣藥,或冒充專家提供偽健康咨詢,想要享受真實的咨詢服務非常難。
咨詢健康問題
(資料圖)
回答者真的是醫生嗎?
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上輸入“大把掉頭發什么原因”,前10個搜索結果里就有“蓮主任護發中心”“大麥養發”“雍禾毛發健康”3個廣告。點擊“蓮主任護發中心”首頁,記者私信“蓮主任”咨詢有關“脫發”的問題,對方并沒有給出回答,而是不斷引導記者至其機構進行毛囊檢測,并發來不少該機構的植發成功案例,直到咨詢結束,記者也沒有獲得想要的答案。
記者又在“方舟劍客app”上向人工客服咨詢,系統顯示首個應答者是名叫“荊芥-工號38558”的客服。記者要求咨詢專業醫生,該客服表示為記者轉接了醫生,對話框上方的姓名變為“劉醫生-5526”,但對話框內依然顯示是“荊芥-工號38558”正在服務。記者追問其任職醫院和執業資格,對方稱只做線上咨詢,不在具體醫院就職。自始至終,記者都無法確認“劉醫生-5526”的執業資質,也不確定到底是“劉醫生-5526”還是“荊芥-工號38558”在回答問題。
更有甚者直接掛羊頭賣狗肉,冒用正規醫院醫生的身份提供咨詢。近期,北京互聯網法院新增多起健康咨詢服務平臺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顯示有網上健康咨詢平臺使用北京多家三甲醫院醫生的姓名和頭像回答患者問題,并且內容都是宣傳保健品。法院審理認為,健康咨詢平臺使用三甲醫院醫生的姓名用于商業運營以獲取流量價值的行為,不屬于合理使用信息,侵害了三甲醫院醫生的姓名權和名譽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問題沒有回答
卻被開了處方藥
記者測試還發現,很多“在線咨詢”并不能有的放矢地回答問題,不過在推銷藥品方面,相關人員很積極。
在“亮健康app”中,有免費咨詢和付費咨詢兩種模式。記者隨機查看了幾位付費咨詢醫生的主頁,發現用戶對醫生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兩位醫生的評價顯示,用戶付費后,醫生一直不回復。記者在“亮健康app”中找客服咨詢,對方聲稱自己是藥師,記者描述了最近頭發容易油、脫發嚴重的情況后,藥師并沒有給出相應的建議,而是給記者推薦了除脂生發片(處方藥)。
在百度上搜索“脫發”,跳出了多個帶有廣告性質的鏈接,顯示答疑醫生來自全國各地。記者點擊其中“百度健康-免費問診(限時)”鏈接,頁面跳出一個二維碼提示去“百度健康”微信小程序詢問。記者登錄該小程序后,多次詢問免費問診的問題,但客服始終答非所問,似乎不是真人而是機器人在回答。
隨后,記者按照客服指引回答了幾個問題,客服馬上給記者提供了從1元到39.9元價位不等的咨詢服務。那么,付費服務能比免費服務更精準嗎?
記者支付了1元問診費,有一名值班“醫生”接診。記者描述稱,最近脫發增多,對此,“醫生”沒有給出相應的健康建議,而是馬上推薦了口服和外用的治療藥物,并開具電子處方。記者點擊電子處方箋下方的“立即配藥”,頁面隨即跳轉至“百度健康商城”小程序內下單。該“醫生”還特別強調,建議在小程序上買藥,不建議自行購買,如果在其他平臺買藥,“百度健康”將不提供復診服務。
早在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互聯網診療可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但不能用于初診。在“百度健康”微信小程序中,系統也有“如非復診,僅提供醫療咨詢服務”的提示。可是,記者第一次咨詢“脫發”問題,為什么“醫生”不回答問題,卻開出了電子處方呢?
另外,收到的電子處方中也沒有醫師的電子簽名,而2018年7月印發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第十八條規定:“在線開具的處方必須有醫師電子簽名,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以上種種顯示,網上健康咨詢很難得到答案,還容易被誘導消費。若有健康問題,建議還是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