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搖曳 魚游淺底 水禽蹁躚 清可見底的“上海之魚”是這樣實現的!

2023-06-28 17:20:26來源:新民晚報

圖說:老李展示今天捕撈的大魚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除署名外下同)

驕陽下,59歲的老李指揮著小舟上的鸕鶿,它們一頭鉆下水,不一會兒功夫,其中一只就叼著一條兩三斤重的魚兒跳上桿子。“這兒水清,魚多,也大。”老李笑嘻嘻地打開艙板,掏出一條二三十斤重的魚——這也是今天的收獲,這些肥美的魚兒都將被送到敬老院的餐桌上。

“疏影橫斜水清淺”,古詩里曾描繪的水景,通過科技的力量,逐漸在申城的人工湖里實現。


【資料圖】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生態研究院—上海之魚示范展示基地”在“上海之魚”揭牌。“基地在‘上海之魚’落地,既是學校、社會對我們團隊工作的認可,也是百姓對‘水清岸綠景美’的期待。我也會利用自己在水域環境生態治理的經驗,讓更多的‘清水’流進老百姓的村溝宅河。”展示基地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麗卿表示。

圖說:從“上海之魚”取樣的水非常清澈

13年“魚”“水”緣創下業內標桿

說起“上海之魚”,從2010年進行水體去富營養化專題論證開始,王麗卿團隊已和它結下了整整13年的“水”緣。今日的“上海之魚”,已從一片眾多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斷頭河,蛻變成上海目前水質最優、持續時間最長、水生態凈化系統最穩定的人工湖。

一棵草、一尾魚、一潭水,盤活了金海湖,靈動了奉賢城,也幸福了老百姓的心。這片水域生態的總設計師,正是王麗卿。

2005年,王麗卿成立了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成立伊始,作為優秀技術帶頭人的她就把“還原河湖自然生態,創建人水和諧環境”作為愿景,“水生態建設,就是要營造合適的生境,處理好水生物之間的營養級聯關系。”

圖說:水面下種植了矮苦草

“我們最早是添加氮肥磷肥營養鹽和有機肥用來培養藻類,然后用藻類培養浮游動物,用浮游動物來培育蝦苗、蟹苗和魚苗,把水產苗種養殖成食用的動物產品。2000年開始,社會上一些景觀水體出現大量藍綠藻,影響水景觀,找到我們需要提供控藻類繁殖生長技術。我們就利用了生態學的下行效應,投放濾藻魚類、河蚌、浮游動物來吃藻。”團隊掌握了水生態的平衡“秘笈”,開始走上了生態綠色安全高效的水治理之路。

也是在當年,王麗卿團隊承接了國內第一個景觀水生態項目——世茂佘山莊園景觀水生態處理工程。團隊采用純水生生態技術,優化運用水下森林技術、生物操縱技術、人工潛流濕地技術,保持水體沉水植物覆蓋率達60%以上。如今已近20年,這條景觀河段依然清澈,依山傍水,成了區域居民的“幸福河”。

18年來,公司完成的大大小小項目已近600個。僅作為“水生態行內標桿”的“上海之魚”,每年到現場參觀、當面討教經驗的人就不計其數……

用最低成本“生產”最生態水

幾年前,“上海之魚”的水治理故事在行業內“一炮走響”,很多人不相信這么大的水域能有這么穩定、干凈的水。業內人士紛紛慕名而來,一邊感嘆“水清”,一邊又質疑:“是加藥了嗎?水為什么能這么清?”

類似的質疑,讓團隊哭笑不得。團隊運維負責人薛曉輝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設備處理方式,每噸水約需0.2-0.5元/天;但若用純水生態處理,每噸水僅0.04元/天,水處理成本頓時就下降了四五倍以上。

不按設備處理方式,團隊自有自制的生態治理“藥方”:先截斷區域范圍的外源污染,避免污水流入;設計水下地形、給沉水植物營造生境、選育水生植物,再構建去富營養化的水生態系統,……“水清、魚游、景美”的水生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圖說:近岸的挺水植物是再力花

“你瞧,水底我們種了矮苦草作為沉水植物,又選擇了再力花作為挺水植物。湖中的魚類也種類繁多,經科學評估后也會定期捕撈。”上海奉賢新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平燕介紹,“要是連著幾個晴天,‘上海之魚’湖水的透明度超過三米。”

王麗卿會為自己的專業有了用武之地感到驕傲:“空閑時候或壓力大的時候去修復好的項目現場走上兩圈,看著清澈澄亮的水,各色魚在水中或悠閑或歡快地游來游去時,內心就會非常治愈,更為自己能為環保事業使出綿薄之力而感到自豪。”

18項指標給出“體檢報告” 30余項技術“包治好”

湖泊生態治理是團隊的一個方向,他們還有目標:治好村溝宅河里的水,提升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圖說:王麗卿(右一)帶領學生在現場調研

上海市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有一條叫三仙溝的河道,五年前,這里的河水比較渾濁,水面還飄著許多雜物,水質為劣V類。團隊從水質、水生態和水景觀3個層面18項指標對三仙溝進行了診斷與評估。他們綜合評價了河湖生態健康等級,因地制宜地給了一份“體檢報告”。按照生態“藥方”,團隊提出了幾項關鍵修復技術,通過攔截污染,再利用沉水植物、濱水帶植物、水生動物等形成的生態系統,讓這片小流域有了生態自凈功能。

如今的三仙溝河道就像是一條綠色長廊,岸青水秀,“水下森林”生機盎然。主要水質指標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IV類。老百姓可以悠然自得在河旁步道遛彎、散步、鍛煉身體,村民們兒時的村溝宅河又回來了。兩年前,三仙溝獲上海首屆“最美河道”稱號。

除三仙溝外,團隊還在上海的其他河道、寧波、無錫、南通、吉安、重慶、合肥等地,因地制宜,采用一體化生態技術,治理河道200多條近240公里,還原了水清、面潔、魚游、人嬉戲的自然生態景觀效果。

深耕水域生態治理,團隊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曾為此吃盡苦頭。“上海之魚”水環境修復剛開始,他們在沿岸淺水區種了矮苦草,如同“水下草坪”鋪在水底,水下景觀甚是好看。沒想到,那年冬天,上海嚴寒,水位突降,矮苦草全部暴露在空氣中,草上的濕水全都結了一層冰。王麗卿急得眼淚都掉出來了:“這些矮苦草要是長不出來,明年這里的水下景觀都完蛋了。”可喜的是,到了第二年,暴露冰凍2周后的矮苦草居然又陸陸續續地長出來了,這也給了團隊一個啟發:這個矮苦草不僅矮生還能耐寒。經過10年的培育,如今的矮苦草已經歷了近20代,不僅能保持常綠,還能在一年四季的變換中耐寒、耐熱。

圖說:“上海海洋大學水域生態研究院—上海之魚示范展示基地”揭牌 采訪對象供圖

濕地、湖泊生態修復,河道、景觀水體生態治理,水源地水質保護……經過王麗卿團隊的努力,他們參與建設的全國23個省市560多個水域近3700萬平方米的水面煥發出生機,水體面積相當于6個西湖。近年來,王麗卿團隊還主持和參與編制10余項行業指南和規程,擁有40余項專利及集成技術,形成了“健康評估、生態攔截、原位凈化、強化修復、智慧生態、管理養護”等6大模塊30多項技術,建立了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技術體系。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最新資訊

股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