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森林是一種低維護的食物生長系統,它模仿森林生態系統,但用可食用的樹木、灌木、多功能多年生植物、多年生蔬菜、藤本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來代替森林物種。????從本質上講,森林和天然森林一樣有好幾層。一個簡單的食物森林包括頂層的樹木、中層的灌木和底層的草本植物、蔬菜和鮮花。每一種植物都是根據其所扮演的角色而選擇的,無論是食物、野生動物棲息地、草藥、吸引昆蟲、土壤建設,還是其他各種功能。
食物森林的所有人并不局限,既可以由私人在私人區域構建,也可以由社區、當地政府等牽頭,在城市空地、公園等開放空間建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生物系副教授Mikaela Schmitt-Harsh表示,最成功的社區食物森林是讓多個利益相關者參與,并促進社區建設的森林。以社區或者城市為單位構建食物森林顯然可以建立更繁雜的森林體系,同時惠及更多居民,當然在開始種植前,前期的規劃與準備也必不可少。
在考慮建設食物森林時,除了可以選址城市空地、社區公共區域等,也可以最大化利用其他空間,英國永續農業設計師Elizabeth Waddington給出了許多創意性場所建議,包括學校、街道沿線綠化帶、游樂園附近、醫院。在學校設計食物森林既可以實現種植目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在操作觀察過程中更好地得到教育。街道沿線綠化帶的食物森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可以讓鄰里感受種植樂趣,同時自主自發地進行維護。游樂場周邊區域也可以成為食物森林落地的理想場所,前來游玩的親子人群既可以在這里玩耍,也可以實現寓教于樂。最后,將食物森林設置在醫院可以成為物理上的療愈空間,幫助病人放松心情。
【資料圖】
食物森林里種植的蔬菜(西葫蘆、黃瓜、西紅柿、扁豆、姜、蔥、韭菜等;一些野草如反枝莧、馬齒莧、鬼針草直接作為野生蔬菜)、中草藥(金銀花、洋姜、決明子等)、雜糧(大豆、紅薯、花生等)和水果(桃、杏、李、早等)、堅果(核桃、榛子等)等。利用喬木營造森林環境,多樣化的物種構成健康的生態系統,完全停止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激素、生物技術改造的種子,其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遠高于單純的楊樹速生林或農田,經濟效益是單速生林或農田的十倍左右。不污染、不對抗,照樣能夠產出多樣化的食物如雜糧、蔬菜、水果、禽蛋或禽肉,在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基礎上,滿足人類食物需求和中草藥需求。
食物森林中的生命網絡
創新森林生物技術。“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國都在搶占制高點。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絕不能落后。”我們要善于利用生物技術促進森林食物資源開發,提升林產品的生產能力和質量,將“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在育種技術方面,可聚焦林果戰略物種,拓展技術路徑,進行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育種效率;在精深加工技術方面,引導龍頭企業廣泛引進現代加工技術、現代加工設備,加快生物、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林產品實現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在污染防治技術方面,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白色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作,實現種養循環,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確保森林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產能可持續。
開發森林食品潛力巨大
曾經的荒地上,成片密集的沙棘林正頑強生長;在沙棘加工廠,生產線上工人正忙碌地為產品打包,沙棘汁、藥茶、保健食品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山西多地,依托野生沙棘資源,以及規模化的人工種植,當地村民逐步將沙棘產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山西持續推進林草產業轉型發展,建設干果經濟林、林下經濟示范園區,打造核桃、干鮮棗、沙棘、連翹等干果經濟林五大優勢產區。截至2022年10月,山西省干果經濟林面積1964萬畝,總產量突破22億公斤,“林果經濟”為增綠富民提供了助力。
不只是山西,陜西寶雞在眉縣、扶風、渭濱、高新等縣區積極發展甜柿子特色產業,全市栽植面積達萬畝,年產值超過1億元;重慶奉節大力發展白茶產業,全縣茶葉種植面積3萬余畝,產量560噸,產值突破6000萬元……
各地根據優勢資源開發了豐富多樣的森林食品,拓寬了食物生產和供給渠道,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也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是森林食品生產大國。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陳蕾告訴記者:“森林食品是指以森林生態環境下生長的植物、微生物及動物為原料生產加工的各類食品。其中主要包括森林蔬菜類,如香椿、蘑菇、木耳等;森林水果類,如藍莓、荔枝、柚子等;森林堅果類,如核桃、榛子、松子等;森林肉食類,如畜禽類、魚、蛋、奶等;還包括森林糧食、油料、飲料、藥材、蜂品、香料、茶葉等種類。”
食物森林是一種混合栽培系統
在同一塊土地上栽培各種不同的作物來模擬多樣的自然環境;而工業化大量生產基本上只栽植單一作物,雖然可以有效率的獲取特定作物,然而這種耕作方式會消耗大量的石化能源、農藥及肥料,需要建設灌溉系統并減低生物多樣性;相反的,混合栽培則不需要大面積的土地、水資源及能源來維護及生產。
位于鴨嘴獸農園、由澳洲樸門學院的Robyn Francis所設計的食物森林與人工濕地?食物森林所造成的風潮,尤其是在都會區,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樸門主義的興起,發起人是莫里森及洪葛蘭,樸門是一種基于生態原則、考量整體生態系統的設計原則,樸門的設計者模擬自然界的運作方式及物種關系,運用至任何形式的人類居住環境,特別是農作物生產及土地經營管理方面。食物森林可視為樸門哲學的體現,其目的在于創造一個自我維持且有益于生態的系統,并提供家庭或社群所需的食物及日用品,建立好的食物森林隨著時間而成熟,日久能提供更多的產出而減少維護成本。更進一步的定義,食物森林應該是一個復合的、充滿層次的食物網絡,里面的成員,包含可食及多年生作物、喬木和動物等,其存在的目的在于提供其他成員或整體系統的需要,也因此,食物森林能在提供產出的同時,減少維護所需投入的外在能源并保持一定的系統韌性。除了提供人類所需的水果及根莖作物,食物森林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就是盡可能使用小面積的土地來滿足人類所需,為了滿足這個目標,必須透過精心的設計、考量系統中各成員的相互關系,也就是樸門農法中所強調的「層次」概念,以建立更具韌性的生產單位。
鴨嘴獸農園里的人工濕地,不但是復育生物多樣性的綠洲,且具有抗旱防澇的功能
愿景與目標
設計食物森林的第一步,是了解擁有者及他們之間和土地的關系。身為關鍵的經營者,必然已經具有對該計畫的感覺及想像,往往缺乏的是足夠的經驗及技術來執行。而一個可長可久的專案,在作任何創作及決策的前提即是周詳的愿景及明確的目標,設計者當然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跟建議,譬如提供教學用的食物森林、香料森林、市民農園、提供野生動物棲地的農園等等,可能性是無限的,試著整合經營者的意見,以形成明確的愿景和目標,設計者可藉由明確的目標,幫助未來的經營者更加了解本地食物森林的環境,且專注于達成目標的行動和方法。觀察與互動
樸門設計的獨特之處在于對一個基地在設計與實際使用之前,必須從事一段時間(最好是一年)的環境觀察,以了解該基地的特性。觀察方式采2種非常不同的型式,一是客觀的不帶有任何前提的觀察和記錄,另一種型式則是根據經營者的目標、針對某些環境參數來作記錄,譬如水資源的動向、降雨型式、風的流向、污染(空氣或噪音等)的來源、土壤質地、植被與喬木,或現有建物,其它還包含人們與本基地的互動現狀,或出現的動物種類等等。微氣候
在臺灣,除了從北部潮濕的亞熱帶到南部干濕季分明的熱帶氣候變化,由于地型及季節風的影響,各地區常擁有獨特的微氣候,也因此必須依照地區特性來選擇適當的樹種。此外,山地及丘陵區域,還必須將坡度及坡向列入考量,這些因子影響了陽光及能源(如水分)的移動方向,決定用以捕捉或施加能源的設計思考。選擇的喬木樹種將會主宰整個食物森林群落的空間配置,影響伴生植物及鄰近樹種的選擇。
這是一座位于荒廢梯田、初期階段的食物森林,由芭樂、檸檬、桑葚和香蕉作為上層樹種問題即解答
樸門設計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則是將一般人視為麻煩的問題當作解答,執行方式則如前所述,農園基地在設計前所進行的客觀觀察過程,如果習慣性的采用2分法處理事物,其實很有可能錯過許多創意的想法。也因此,設計者的挑戰乃是如何以不同的面向來思考“麻煩問題",進而加以利用生產。譬如一個泥濘的、排水不良的基地,或許不適合建造成一個傳統的果園,但如果設計成水生池搭配多年生水生作物,或是香蕉為主的農園,則變成絕佳的地點。從形式到細節
有一點要格外注意的是,在貿然投入食物森林的細節設計之前,要統合之前所收集的詳細觀察資料、計畫目標與愿景,先描繪出農園的大綱。參考這些資料,確立土地利用形式之后,才能進行細節的設計,如此才能確保農園的各部分組成是彼此相關也互相支援的。
香蕉圈是樸門典型將問題視為解答的范例,將環繞香蕉等多層次植物的洼地作為拋棄農業廢棄物及過濾污水的地方,以建立富含生產力的農園食物森林的混栽系統與群落設計
應用生態學的原理,樸門選擇樹種及其它植物來建立所謂的「群落」,與植物社群的意義接近,群落內的成員實際上分屬于不同的層次及功能,隨著群落發展的演替群落成員包含上層喬木、中層喬木、灌木、草本層、地被層、藤本及根莖作物等面積也隨之變化,群落植物的選擇基于特定的需求、群落的結構、設定的生產量、功能及物種之間的互動關系,如同食物鏈一般,增加栽培的物種多樣性與物種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加強食物森林的韌性。群落的設計始于選擇上層喬木樹種,也決定食物森林的成熟期,大部份熱帶及亞熱帶的果樹,如芒果、酪梨、波羅蜜、面包樹、芭樂、葡萄柚、龍眼、荔枝、李、梨及柿樹都很適合,南部可以種植一些堅果作物,像夏威夷豆(澳洲胡桃),或腰果。其它堅果例如核桃、板櫟、榛果、胡桃,或杏桃、蘋果、梨、櫻桃等果樹,則比較適合溫帶氣候。林下作物的選擇除了食用或藥用(根、莖、葉、果實、種子)以外,也要考量其它的特性和功能,譬如伴生植物(對其它植物生長有益者)、誘蝶或蜜源植物、驅蟲植物、吸引野生動物、固氮、生質能源、吸附重金屬或礦物質、球莖或根系強健(促進土壤通氣)、薪炭材(萌蘗或天然修枝)、樹墻、綠籬、草毯、土壤覆蓋、肥力或堆肥、飼料或放牧等等。
永和社大社員針對食物森林所作的共同設計作業
永和社大的食物森林初步設計圖伴生(共榮)植物
伴生種植是很多有機或自然農法常用的栽培技巧,藉由混栽某些植物來達到互益的功能。在食物森林設計里,伴生作物通常被栽植在喬木底下,有助于驅逐害蟲、或吸引某些有益的昆蟲像蜜蜂或螳螂等等,或藉由固氮、田間覆蓋或堆肥的形式來增加土壤肥力。伴生作物的選擇性很多,如忌避香料植物: 蔥、蒜、洋蔥、萬壽菊、羅勒、三色堇、金蓮花、蒔蘿、鼠尾草、薄荷、迷迭香、蕓香、艾草、百里香、薰衣草、蕁麻等等。金蓮花是有名的誘引植物,可以誘引蚜蟲以減少其它作物受害。還有一些植物可以吸引害蟲天敵的,如茴香、香芹、歐防風、香雪球、香薄荷等等。而藉由覆蓋及固氮來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物有:琉璃苣、康復力、羽扇豆、苜蓿、豌豆等豆科作物等等。
花蓮阿美族迦納納部落的傳統作物(一年生與多年生)混栽范例豆科及固氮植物
在設計食物森林時,值得多花點時間來考量固氮樹種(例如豆科作物)。植物的生長需要適度的微量元素,在大部分的原生環境中,豆科和某些特定植物和土壤中的固氮菌存在著共生關系,形成根瘤,以便將空氣中的氮素轉換成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也因此食物森林里、原生固氮植物的地位,和能提供食物生產、或前文提到的其它功能作物一樣重要。食物森林里的動物
雖然食物森林一般來說面積并不大,但適度的在里面放養家畜(尤其是雞鴨),有助于維護管理農園,透過細心的照料,動物可以提供許多服務,例如除蟲和蝸牛;除了家畜以外,野生動物,例如某些無毒蛇類,也能幫助農園解決鼠類造成的問題。整地―收集與貯藏水
樸門設計在開始種植食物森林之前,通常會先進行一些水資源管理的大地工程,以收集貯藏雨季的雨水來度過干季,并避免過度沖蝕。考量坡度、土壤及降雨特性,適度的沿著等高線挖掘一些截流溝及土堤,可以進行被動式的灌溉、截流富含養份的徑流水,以及幫助水資源更均勻的分布在農園。能因此更容易的控制徑流水,導引至蓄水池或排出農園。大約在70年前,澳洲人. Yeoman就發表了關鍵線設計,對某些大型地景設計是很有用的參考資料。土壤復育與田間覆蓋
成功建造一座生生不息食物森林、其關鍵是健康的土壤,以及多樣化的土壤食物鏈,確保其中的養份能有效率的循環。創造這樣的條件始于多樣化的食物來源,也就是在農園中栽植多樣化的植物。種植蔓生作物或使用植物的枯落物當作田間覆蓋,可以阻絕大雨的沖刷、保持土壤濕度,還是土壤里微生物的有機質來源。因此食物森林里可以種植一些提供落葉的的植物、葉子大的植物如康復力,或多年生作物蔓花生來覆蓋地表、修剪枝葉提供田間覆蓋。長效性的基肥則可以利用浸泡過尿液或堆肥液的生物炭,埋在土中的生物炭可以維持上千年,提供植物所需的必要養分如氮跟磷,過去的研究指出,施加生物炭及其它的肥料,能夠顯著的提高作物產量,在亞馬遜盆地里,生物炭添加的土地當地人稱之為terrapreta,是已經奉行了數百年的傳統農法。
永和社大的農園使用紙箱等田間覆蓋物,以保護土壤,并作為日后增加林下作物的準備
都會區里的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在全世界的傳統部落是很常見的生產食物及土地管理方法,已知最古老的食物森林已經存在上千年了,與那些同樣古老的文化共存。然而隨著近代生態農業運動的復興,我們也能找到一些現代的例子。隨著樸門設計的引入,食物森林成為眾多城鄉區域的樸門奉行者、其居住單元里的必要成分,然而高度的都市化后,目前全世界50%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域,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環境及糧食安全問題,也因此,重新塑造人與環境關系的社區再造運動日亦重要,隨著世界性的社區再造運動,食物森林也因此蓬勃了起來。城鄉區域食物森林的興起,滿足了廣泛的社會及環境上的需求,并提供無可取代的生態與糧食生產的教育功能。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位于華盛頓州西雅圖的「信標食物森林樸門計畫」,這是一個由地方政府跟社區共同設計與營造的成功范例: 一個7公頃的食物森林及可食地景,信標食物森林計畫成為國際焦點的原因、主要在于成功的社群推廣教育,州政府的目標是設計并栽植一個都會區食物森林,以鼓勵民眾共同管理與收獲、并復育區域的生態系,進一步將公有土地再造成可食的森林生態系、減輕農業活動所造成的氣候沖擊、改善區域糧食安全、提供教育機會,使生產食物成為全民共享(包含其它物種)的盛事。受到諸如西雅圖的食物森林計畫的啟發,如今在臺灣,食物森林與可食地景已是快速發展的社會運動。都會區居民渴望與自然環境重建親密關系,并生產自己的食物,促使都市發展政策釋出更多的公有土地,并支助社區農業營造計畫。然而非政府組織與社區大學在推廣這類計畫時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在于土地取得。目前臺灣大部分的食物森林位于私人土地或原住民部落,城鄉區域的新專案仍方興未艾。位于新店溪的洪泛區、由筆者主導設計與新北市政府所支助的、永和社大食物森林計畫,目前已經完成設計,透過社大的教育系統及志工的投入,本計畫將會采用樸門的設計原則,特別針對目前氣候變遷的現狀,來建立一個具應變力且富含生態教育與生產功能的食物森林。
關于作者:
Tammy Turner (唐敏),樸門教育家與設計者,自1986年由美國來到臺灣定居,是知名的翻譯人,同時也成為精粹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和資深合伙人,精粹公司是頗受各界肯定的多國語言媒體服務機構,一直廣泛的與各層級公、私機構協作,早年受教于加州大學的生物學背景、及多年來旅行世界各地原住民部落的經驗,啟發她于2007年成為樸門設計師,師承著名的澳洲樸門設計者Robyn Francis 和Geoff Lawton、以及澳地利的Sepp Holzer,唐敏這幾年來主導并設計許多在臺灣、中國、印度及美國的社區營造可食地景與食物森林專案。
食物森林進階閱讀:The Permaculture: A Designer's Manual by BillMollison (書籍)Edible Forest Gardens by David Jacke and EricToensmeier (書籍)Practical Permaculture for Home Landscapes,Your Community, and the Whole Earth by JessiBloom and Dave Boehnlein (書籍)Permaculture Magazine, . (雜志) Website (網站)好書推薦
“樸門永續農法”這個詞語似乎擁有著讓全世界人們都為之心動的魅力。樸門永續農法指的是,改變長期以來依賴石油等化學燃料的生活、充分利用太陽的能量、建立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社會的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包括了人們在地球上持續生活所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具體的做法。
本書以循環式有機栽培為基礎,教你如何打造保護生態的有機家庭菜園。不需使用農藥化肥,利用共生栽培方式、活用生物資源就可驅逐蟲害;作物收成后可以食用,剩下的食材用來制作堆肥;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栽種樂趣、田園景致、美味蔬果!
在都市的狹小空間,輕松打造適合自己的菜園!
把自家的陽臺庭院,變成可以采收的食物森林!
從來沒有下過田,也能種出四季想吃的美味蔬果!
懶人農法,與自然共生,永續設計,樸門設計,共生及混植法則,食用有機花園這類字眼頻繁出現在園藝暢銷書排行榜上,在追求健康和生活品質的今天,有機農業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綠手指新農人系列就是秉承綠色生活理念,為廣大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實用生活方案。
不同年齡的讀者,都可以在本系列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綠色生活方案”。
25歲的你,追求新世界的飲食與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35歲的你,立志為家人和孩子提供自然無毒的當季蔬果;45+的你,夢想退休后有一畝田,過著自耕自食、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