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峨眉山,讀懂大四川”

2024-09-24 17:03:29來源:今日熱點網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生命本身就是意義”。

“活自己,只能活一個角落。活別人,才能活整個世界。”

“每個人都是背夫,只是每個人背的東西不一樣罷了”

……

一連串關于生命意義的問題在《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中輕叩入城者的心門。

在引發觀影者思考的同時,《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也在自我追問。

圖片 2.png

作為王潮歌創作并執導的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后的“只有”系列開篇之作,《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能為觀影者帶來怎樣不同體驗,又將如何賦能峨旅股份公司乃至于整個四川的旅游演藝市場?

一臺劇:創新業態,旅游引流

“一邊行走一邊看戲,這體驗很新奇”“場面太震撼了”“被劇中場景情緒妥妥擊中”……對于《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網友紛紛發出感嘆。

圖片 3.png

作為“只有”系列的開篇之作,王潮歌導演以峨眉山最負盛名的云海為創意元素,打造出一座充滿了無數劇情和故事線的戲劇之城——項目篇幅宏大、包羅萬象,包含三個劇場:即可以俯瞰人間情境的體驗劇場“云之上”、融合青山綠水的園林劇場“云之中”、深度還原舊村的實景村落劇場“云之下”。

王潮歌導演曾在采訪中表示“《只有峨眉山》既是劇場,也不是劇場,它是演出,也不是演出,它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因為它在最大程度上突破了邊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從“一個舞臺”到“三大劇場”的延展,一臺尋找人生的大戲在峨眉山山腳傾情上演。新穎的形式、震撼的場面吸引上千萬游客前去觀看。

圖片 4.png

據峨眉山云上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營銷總監潘小峰介紹,目前觀看人群主要是前往峨眉山旅游的國內外游客、旅游演藝愛好者和王潮歌的粉絲。他們沉浸式體驗創新型的演藝方式,從坐著觀看到行進式對話和體驗,《只有峨眉山》打通“劇場演出”和“實景演出”的邊界,率先邁入中國旅游演藝的3.0時代。

這剛好契合當下消費者的需求。近年來,演藝市場日益火爆。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25.17萬場,同比增長30.19%;票房收入190.16億元,同比增長13.24%,觀眾人數7910.13萬人次,同比增長27.10%。其中全國大中型旅游演藝項目演出場次同比增長26.37%。

圖片 5.png

數據增長背后是的地方文旅紛紛將旅游演藝作為吸引客流的發力點之一。早在2019年,文旅部出臺首個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文件——《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旅游演藝的發展按下加速鍵。各種旅游演藝項目不斷上馬,《只有峨眉山》也于2019年9月正式公演。

一部書:文化賦能,拓展旅游內涵

今年恰好是《只有峨眉山》公演的五周年。這5年是《只有峨眉山》在YQ影響下,斷斷續續演出的5年,更是廣大游客通過它深度了解峨眉山和四川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核的5年。

圖片 6.png

伴隨消費者進入休閑度假時代,大家已經不滿足于走馬觀花,而是渴望深度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其中,口碑好、名聲大和有特色的旅游演藝成為大家的首選。

這也是廣西陽朔的《印象·劉三姐》、云南麗江的《麗水金沙》、山西平遙的《又見平遙》、陜西西安的《長恨歌》、湖南湘西的《邊城》、山東青島的《夢回琴島》、甘肅敦煌的《又見敦煌》、河南的《只有河南》等文旅演藝劇目廣受歡迎的原因。它們以劇目中對于文化的藝術演繹成為游客深度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

圖片 7.png

不同于以上的演藝作品,《只有峨眉山》選擇了最獨特的角度——眾生,以峨眉山的云為視角,講述了云所看到的一切。云上是佛光,云下是人間,千百年亙古不變的蕓蕓眾生,滿載著多彩夢想與溫情希望,交織著愛的喜悅與成長的歡笑。

“云之下”是人間修行的道場,由峨眉山市川主鄉高河村改造而成的實景村落劇,有兩萬平方米左右,395個間房。劇場以逼真的場景設計、飽滿的人物塑造以及4355件極具歷史感的老物件還原了80年代的農村樣態。劇場中每天上演的96個故事,散落在院落中、竹林邊和街巷里,為觀眾浸入式地還原了峨眉山高河村里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人生百態,一段段化不開的離別鄉愁,以此喚醒現代中國人的童年與鄉愁,對于每個華夏同胞而言,都有著極大的傳承教育意義。

圖片 8.png

“云之中” 為白色礫石和瓦片搭建的藝術景觀,環繞劇場銜接舊村,在舊村村落和劇場間,旨在縹緲多姿的“云霧”效果中營造如夢似幻的峨眉仙境。仙境中,僧侶靜坐冥想,俠客舞劍弄影,僧人、學生、背夫、舞者……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同一空間游走,白色石子、黑色屋頂、霧森系統,這些元素的組合帶來了一個極致的空間措置感——屋頂在腳下,云海在身邊。真正做到了實景即幻境,幻境倚實情的境界。

圖片 9.png

“云之上”情境體驗劇場建筑群緊扣“峨眉”,以“云之上”作為建筑語境和文學切入點,用五十萬片藍綠色、白色、灰色玻璃瓦和陶瓦按“千里江山圖”的體系規制組成的混合幕墻,營造出“云之上”這座天域之國,完美呈現中國傳統美學意境。在上帝視角的峨眉山云海引領下,觀眾在六個空間組成的室內劇場中,邊觀看戲劇故事,邊回味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體驗千年歷史,感受希望重生、背夫堅韌、鄉愁綿長等多種情感。

圖片 10.png

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曾評價:“劇中傳遞的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能讓游客慢下來,靜下來,回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峨眉山下,汲取民族文化力量。”

不同于零散的、片段式的演藝,《只有峨眉山》通過“佛見眾生”這個視角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峨眉上歷史文化的主體——佛教文化。與此同時,其中出現的每位演員都用立體的方式呈現了峨眉山和四川的歷史文化。

圖片 11.png

《只有峨眉山》不僅僅是一部戲劇作品,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文化教科書。步入《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就猶如翻開了一本關于四川文化的巨著,人們可以在其中慢慢品味。

一片情:多維探索,推進文旅融合

從門票經濟到體驗經濟是所有景區需求邁過的坎,尤其是像峨眉山景區這樣的山岳型景區。而《只有峨眉山》為峨旅股份公司架好了橋梁——在領略過峨眉山的秀麗風光后,游客可以前往《只有峨眉山》多層次、多維度的進一步了解峨眉山。在“云之下”劇場,觀眾可以親身體驗到80年代農村的生活場景,感受到濃厚的鄉愁和人間溫情;在“云之上”劇場,觀眾則能在佛光的照耀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圖片 12.png

對于峨眉山景區而言,《只有峨眉山》良好地進行了業態的豐富,成為峨旅股份公司八大支柱產業之一。“我們希望《只有峨眉山》不僅成為峨眉山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還要成為四川夜經濟的新名片。”潘小峰強調。

不止于劇目演藝,《只有峨眉山》營銷團隊結合劇場資源,做了一系列的“演藝+”探索。

據潘小峰介紹,目前已經結合豐富的資源推出了游園會、萬人研學基地和品牌聯動發布會等活動,研究文旅發展新方向。“利用‘云之下’原始舊村風貌打造大型互動文旅項目‘游園會’廣受好評,在不同節假日設置各具特色的游園互動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市民的參與,體驗峨眉山不一樣的民俗文化。”

圖片 13.png

與此同時,利用自身的創編團隊和演員團隊,《只有峨眉山》營銷團隊承接外部的演藝項目,如開幕式、慶典活動等。這些積極的探索都進一步提升了《只有峨眉山》的知名度和豐富了收入來源。

此外,潘小峰還透露,團隊正在探索更多創新模式,比如峨眉武術的文化IP合作;與周邊高星級酒店、威士忌酒廠合作等。“借戲搭臺,我們積極唱好文旅大戲,持續推進文旅融合,為四川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添磚加瓦,貢獻更多峨眉力量。”潘小峰強調。

圖片 14.png

圖注:中秋拜月活動

從打造四川首個大型旅游演藝項目的立項,到王潮歌導演的深情創作,《只有峨眉山》演職人員激情演繹,再到《只有峨眉山》營銷團隊的創新探索,這背后浸潤了所有文旅人的努力。大家共同助力《只有峨眉山》從單一的演藝轉變為綜合文旅項目,成為峨眉山乃至四川的旅游經濟發展的新活力。

寫在最后

"你是誰?你為什么會來到峨眉山,你在峨眉山看到了什么?然后你離開以后心中的峨眉山是什么樣子的?”

圖片 15.png

這是《只能峨眉山》想要帶給觀眾的情感觸動,也使之從諸多的旅游演藝劇目中跳脫出來。它的深遠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其作為一部旅游演藝項目的直接成效,而是更深層次地觸及了文化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社會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等多個維度。

首先,在藝術創新與旅游融合方面,《只有峨眉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它打破了傳統劇場演出的固定模式,通過“行走式觀演”和“沉浸式體驗”的設計理念,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這種參與感極大地增強了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享受,也為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即如何通過藝術手段讓旅游體驗更加豐富多元,從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圖片 16.png

其次,對于文化傳承而言,《只有峨眉山》不僅僅是一次對峨眉山及四川歷史文化的簡單再現,更是一次深刻的挖掘與再創造。項目通過戲劇的形式,將峨眉山的歷史故事、民俗風情、佛教文化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以現代化的手法呈現給觀眾,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這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增強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片 17.png

再者,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只有峨眉山》的成功為峨眉山乃至四川的旅游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看,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鏈效應。同時,項目團隊通過積極探索“演藝+”模式,不斷拓展業務范圍,提高了項目的盈利能力,為當地旅游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片 18.png

此外,《只有峨眉山》的成功還對地方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提升了峨眉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同時,項目還注重社會責任的履行,通過舉辦各類公益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文化交流。

《只有峨眉山》為文化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地方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但不得不面對目前的營收虧損。這其實是行業的共性問題,但我們確信,在旅游演藝消費熱潮下,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只有峨眉山》將為峨眉山乃至四川的文化旅游事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新資訊

股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