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疾控發布重要提醒
近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圳疾控”發布最新提醒
深圳的手足口病疫情風險
從低風險升至中風險
手足口病常見于兒童
它嚴重起來還可能致命!
這對各位寶爸寶媽來說
可是一個危險信號!
快往下看
90%“遭殃”的都是兒童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主要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一般2至10天,平均3至5天。
△ 引起手足口病的幾種重要病毒
90%的病例都是5歲以下的兒童,3歲以下發病率最高。
病情大多比較輕,屬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兒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通常7至10天就會痊愈。
只有極少數患兒病情惡化迅速,會出現并發癥,如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深圳有兩個發病高峰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深圳市有兩個發病高峰:
4-7月為春夏季發病高峰
9-11月為秋季流行高峰
手足口病的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衣物等引起感染;
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吃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感染。
輕則發燒
嚴重的會心肺衰竭
大多輕癥,會出現發熱(38攝氏度左右),手、足、口和肛周部位出疹(個別患兒沒有皮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
感染特定型的病毒的皰疹會出現疼痛和癢感。
重癥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損害和心肺功能衰竭,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吮吸無力、頭痛、嘔吐、出冷汗、心率呼吸加快、血壓升高、口唇紫紺等。
那么
有沒有辦法可以提前預防
讓寶寶減少受罪的概率呢?
以下攻略請收好
01
勤洗手
肥皂+清水洗,或用可消毒免洗洗手液洗手。家長在處理完寶寶尿片和排泄物后也要徹底洗手。
02
常消毒
寶寶的餐具、玩具和日常接觸物要定期清潔和消毒。
03
喝熟水
不讓寶寶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04
少接觸
人口密集的地方少去,避免寶寶和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觸。
05
打疫苗
建議6月齡以上寶寶盡早接種疫苗,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以便盡早發揮疫苗保護作用,降低重癥和死亡的風險。
關于手足口病
深圳疾控還發布了一些問答
手足口病問答
Q
寶寶身上起了皰疹,就一定是得了手足口病嗎?
A: 不一定。手足口病、水痘、皰疹性口炎、皰疹性咽峽炎都會讓寶寶長皰疹。這四種傳染病比較容易混淆,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辨別它們。從出疹位置去判斷:
手足口臀是手足口
全身都長叫水痘
口腔黏膜是口炎
口腔后部是咽峽炎
如果說寶寶接觸的周圍有手足口病的流行,發病前和手足口病患者有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史,又符合上面說的手足口病的表現,則極大可能是中招了。準確的診斷結果還需要結合病原學和抽血的檢查結果。
Q
成年人也會感染嗎?
A: 任何年齡段都會發病。但成年人不像孩子,不會有明顯的并發癥,不會危及生命。
Q
“中招”了該咋治?
A: 手足口病沒有特效藥,不用吃藥(包括抗生素、中成藥和所謂的抗病毒藥)。輕癥的到醫院門診治療,注意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的護理。密切注意寶寶的體溫,如果低燒可以物理降溫,如果高燒(38.5度以上),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退燒藥,盡量讓孩子安靜(驚厥病例要及時止驚)。
如果是重癥病例,建議留院觀察。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護理和陪伴,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孩子舒服。
Q
需要隔離嗎?
A:需要。手足口病傳染力強,寶寶需要在家隔離,直到癥狀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以回去上學。家里有寶寶感染了,大人最好也隔離,做不到的話至少外出要戴上口罩。
Q
隔離期間注意什么?
A: 家長要密切觀察寶寶病情,及時送醫。用含氯消毒劑做好居家消毒。期間盡量避免帶寶寶外出,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
Q
寶寶出現什么情況得上醫院?
A:當寶寶出現持續高熱(體溫大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呼吸困難、四肢皮膚冰冷、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肢體抖動無力和驚跳。出現以上的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立即去正規醫院就診。
Q
這病多久能好?
A:1~2周會自愈。輕癥手足口病不會留下后遺癥,皮膚上也不會有疤痕。
Q
為啥打了疫苗還會感染?
A:目前市面上只有針對EV71病毒的單價疫苗,但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種,打了疫苗的寶寶可能因為感染EV71以外的腸道病毒而發生手足口病。
Q
只預防一種病毒的手足口疫苗,還有必要打嗎?
A:很有必要。導致手足口病主要的病原體是EV71和CoxA16,而EV71型更容易導致重癥甚至死亡,市面上的疫苗也是針對EV71病毒的。
Q
得過手足口病了,還需要打EV71疫苗嗎?
A:如果能確定既往的手足口病是由EV71引起的,則無需再次接種。而由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或不確定之前感染的是啥病毒的,可以接種。
Q
打EV71疫苗是要收錢嗎,去哪里打疫苗?
A:目前EV71疫苗是自愿自費接種。一共是打兩針,每針間隔一個月。不同區域不同廠家價格不同。
進入【深圳疾控】公眾號,點擊下方打疫苗即可預約。
希望各位寶爸寶媽
都能掌握好這些知識
降低寶寶“中招”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