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用影像觀察時代——2023屆攝影專業畢業生作品選

2023-06-30 07:05:28來源:中國青年報

魯迅美術學院2023屆本科畢業生 施展藝《“我”的環游世界》系列之一

現代人習慣于通過圖像獲取信息,來“編織”可回憶的記憶。作者用人工智能技術“制造”出各大旅游景點的游客照并貼在衛星地圖上,模擬當今社會人們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打卡”圖像。這些充斥于生活中各個角落、亦真亦假的圖像,影響我們辨別真相的同時,也表達著情緒,塑造著欲望。

魯迅美術學院2023屆本科畢業生 劉瀟然《你是誰究竟取決于我說你是誰,還是你說你是誰?》系列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件作品起源于對“容貌焦慮”的思考。作者拍攝了包括自己在內的5名女性的肖像,讓被攝者自己、認識被攝者的人以及社交媒體上的網友根據自己的審美對被攝者的肖像進行修改,最后得到若干被重塑的“理想”形象。作者還制作了一件可旋轉的立體裝置,把這些肖像整合到一起,呈現了外界的聲音在個體身上不斷疊加的塑造過程。

中央美術學院2023屆博士畢業生 侯帥《皮格馬利翁的眼鏡》節選

作品標題取自斯坦利·溫鮑姆1935年的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其中構想了一款能進入到元宇宙世界的眼鏡。這款眼鏡可以同時模擬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甚至可以和畫面中的世界進行交互,并影響鏡中世界的歷史進程。

作者利用這個典故,模擬名畫以及舊膠片中的景觀搭建了一個接近現實比例的空間。而當這個空間被人工智能解析時,其中卻出現了許多荒謬的悖論,將觀者卷入到這個虛擬與現實無法分辨的空間之中。

(左圖為攝影,右側兩圖為錄像截圖)

中國美術學院2023屆本科畢業生 楊一洲《杭漂日記》系列之一

作品圍繞在大城市中缺乏歸屬感的“校漂族”“杭漂族”群體展開了一系列視覺化表達。作者選取了6位受訪者的真實生活環境進行拍攝,并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對“漂泊感”進行了一系列超現實的想象,如行李箱中的女孩、布滿氣球的房間等,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虛擬圖像。

西安理工大學2023屆本科畢業生 陳國妍《游離的時光》系列之一

為了尋找父母相愛過的痕跡,作者回到小時候曾居住的家中收集老照片、老物件,并通過投影儀將家庭舊照投射在老屋中。在這一過程中,初識的青澀、熱戀的喜悅、平淡的溫情不斷浮現又消逝在空蕩的房間里,隨著光線變化游離在清晰與模糊之間。影像中的親密轉瞬即逝,就像父母之間曾經熱烈的愛情一樣最終消失不見。

天津理工大學2023屆本科畢業生 張桂艷《沉陷》系列之一

作者拍攝了家鄉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江口鎮夏圩村采煤塌陷區的景觀。這里是當地一處煤礦的首采塌陷區,大約10年前開始塌陷,植被、房屋、土地被地下水淹沒。10年后,村民搬遷后留下的空房屋仍在不斷擴大的水域中沉陷,村民時不時會回到這里散步、釣魚,回憶曾經在此生活的點滴。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23屆碩士畢業生 宋詞《曹縣棺材廠》系列之一

這組作品以環境肖像的形式記錄了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莊寨鎮棺材廠的工人與工作環境。憑借當地充足的木料資源、成熟的工藝水平和高效率的工人,這里生產的棺木大量出口到海外多個國家,每年日本90%以上的棺材都是從曹縣莊寨鎮訂購的。

棺木出口帶動了當地的木業發展。2018年,曹縣莊寨鎮被批準為山東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鎮。作者希望通過對曹縣棺材產業的記錄,回溯這個曾經的貧困縣的發展之路,也展現著這些流水線上的工匠如何用自己的雙手為素未謀面的逝者搭建“最后的儀式”。

武漢傳媒學院2023屆本科畢業生 陳冠霖《238cm》系列之一

據中國地質監測局統計,汶川大地震引起震中區域監測點的水平位移量達238厘米。作者并非這場災難的親歷者,但這238厘米帶來的影響通過媒體和書籍的記述根植在了他的記憶中。帶著這份記憶里的“震感”,作者走訪了北川地震遺址、光亞中學、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等地,用中畫幅相機記錄下災難后的廢墟,試圖通過攝影的方式回顧這段歷史,探尋這場災難如今以怎樣的形式存在。

2022年10月6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孟家鄉小和平屯,76歲的宋阿姨在路上散步,她是小和平屯現有村民中最年長的一位。

湖北商貿學院2023屆本科畢業生 張軼楠《小和平屯二十四人》節選

這組作品拍攝了秋收時節小和平屯的村莊景觀和村民生活。小和平屯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孟家鄉,繁榮時期人口數量在150人左右,現僅剩24人,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村莊在未來的十幾年里很可能會因人口太少與其他幾個村莊合并,或是變成荒村。

雖然當地村民通過務農和政府補助能獲得足夠生活所需的收入,但村莊中的年輕人依然選擇離開,這也直接導致春耕秋收時節勞動力不足。秋收時節,村中老人會以每人每天200元的價格去請附近村子的村民來幫忙,而來幫忙的人也都是和他們一樣的高齡老人。據2010年和2020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0年間,黑龍江省人口流失高達646萬,鄉村流失人口占人口流失總數的93%。

2022年10月19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孟家鄉小和平屯,一個村民家的火炕上,一個自制的羊骨老式線軸。在東北農村,用不同動物的骨頭制成的線軸十分常見。

又是一年畢業季。與往年相比,兩個鮮明的特征讓今年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作品顯得有些特別。

一方面是傳統紀實攝影項目的強勢回歸。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讓不少畢業生不再有顧慮,他們走出校園,重新將拍攝的主題轉向家鄉和遠方,表現農村人口流失、環境保護、地區聚集性產業和災難廢墟等社會議題的紀實作品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AI(人工智能)技術在今年迎來“大爆發”,這一趨勢也及時而直接地反映到了今年畢業生的作品中。不停迭代的算法讓藝術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與多維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真實與虛擬邊界的爭議。AI對藝術創作者意味著什么?許多年輕人的作品都體現出對這一問題的批判性思考。

來源:中國青年報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