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看熱訊:一年虧損超過2億、多美滋淪為包袱,雅士利私有化有用嗎?

2023-07-04 16:58:16來源:大望財訊

在經歷乳企扎堆上市的2022年后,乳業的“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在前不久的年報季期間,飛鶴、光明乳業、澳優、雅士利國際等上市乳企先后交出了凈利潤明顯下降的年報。在這些企業中,甚至還有乳企已經進入了“私有化”計劃中。

5月31日,雅士利國際發布公告稱,星萊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要約人)建議透過協議安排方式對雅士利進行私有化,同時還建議撤銷雅士利上市地位。在該公告中可以看到,預期撤銷雅士利股份的聯交所上市地位生效日期為2023年7月5日下午四時正。


【資料圖】

而此次私有化計劃要追溯于2022年的5月6日。

40歲的雅士利走上私有化進程

去年5月初,蒙牛與雅士利首次聯合發布關于“私有化”的公告,其中提到,蒙牛考慮以每股1.2港元將雅士利國際私有化。根據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規則,有要約收購和協議安排、吸收合并三種方式選擇。

但透過股權分析可知,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雅士利由中國蒙牛國際有限公司持有約51.04%股份,由DANONE ASIA BABY NUTRITION PTE. LTD.(達能)持有25%股份,由張氏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持有6.39%股份。換句話說,無論蒙牛選擇以哪種方式來私有化雅士利都需要與其他股東達成一致。

不過,對于此次私有化計劃,市場似乎都是抱有“看好”的態度。比如萬聯證券曾在研報中提到,蒙牛要約收購雅士利國際可簡化雅士利的股權結構,鞏固蒙牛對雅士利業務運營和發展控制,有利于蒙牛集團長期發展。

對于蒙牛啟動雅士利私有化,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一是在于促使達能順利退出;二是蒙牛或將整個奶粉業務、包括貝拉米進行整合,后續可能還會打包再上市;三則是利用私有化,重新建立起企業內部管理跟渠道的股權激勵機制。

可此次計劃要比伊利股份全面要約澳優復雜得多,比如作為雅士利國際二股東的達能,與其相關的交易就橫跨了近一年。

通過相關公告可知,在蒙牛與雅士利國際聯合發布私有化消息的同時,蒙牛、達能、雅士利之間還有幾筆“特別交易”。2022年5月6日,蒙牛與達能訂立低溫業務買賣協議,據此,達能統一出售而蒙牛同意購買低溫業務銷售股份;雅士利與達能訂立多美滋中國買賣協議,據此,雅士利同意出售而達能同意購買多美滋中國的100%股權;蒙牛與達能訂立25%雅士利收購案買賣協議,據此,達能同意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出售而蒙牛同意購買(或透過其關聯方促使購買)雅士利銷售股份。

除了與雅士利無關的低溫業務買賣,多美滋中國的股權出售也經過了十個月左右。從2022年5月6日初步宣布出售事項,直到2023年3月2日,雅士利才宣布多美滋中國出售案已于當日完成。多美滋中國出售案完成后,雅士利將不再持有多美滋中國的任何權益,多美滋中國則不再為公司的附屬公司。

在這之后的3月9日,雅士利、蒙牛、要約人才發布聯合公告,稱:有關私有化計劃的先決條件已達成。

對此,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大望財訊表示,雅士利私有化不僅僅是將流通股買斷而已,中間還涉及諸多先決條件,只有先決條件達成,私有化才會繼續,因此持續周期長。

不過,無論是否要進行私有化,對于雅士利來說,出售多美滋中國未嘗不是件好事。

雅士利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負

多美滋也只有“虧損”貢獻

在沈萌看來,將多美滋出售給達能,是蒙牛系與達能分割的一個交易,也是為了在私有化時,得到達能的支持。

宋亮則認為,現在的多美滋對于雅士利來說“形同雞肋”。

可曾經的多美滋也是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老大”。尼爾森數據顯示,2012年多美滋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11.7%,位居第一。

2015年7月,蒙牛、雅士利、達能三方簽訂的諒解備忘錄,達能擬向雅士利出售持有的多美滋中國的全部股權;同時使用擬收購中將獲取的對價,通過中糧乳業投資認購蒙牛乳業發行的股份。同年12月1日,雅士利發布公告稱,以12.3港元的價格收購了多美滋中國全部股權。

對于此次收購,雅士利方面曾表示,這是在參考多美滋中國的業務前景,財務狀況及業績,雙方根據正常商業條款經公平磋商確定的。在公告中,蒙牛與雅士利還表示,獲得“多美滋”商標是雅士利方面最為看重的。

但是,在2013年8月恒天然事件爆發后,多美滋中國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從業績來看,2012年多美滋中國銷售額為57.33億元,凈利潤7.65億元,但在2014年,其銷售額只有13.19億元,凈利潤為-7.71億元。

禍不單行,2021年,雅士利最看重的“多美滋”商標,計提減值后給前者帶來0.81億元的虧損。

在2022年年報中,雅士利更是直接將多美滋中國的出售事項寫進“持作出售資產和負債”部分中。該公司表示,約4.7億元(可進行其他調整)的穿透金額將用于計算多美滋中國出售時的損益,而不是股權轉讓協議下的對價。

對于出售多美滋中國,雅士利國際在公告中如是說道:“期內,國產品牌和外資品牌的競爭格局悄然生變,受新冠疫情影響,外資品牌海外工廠生產運輸面臨壓力,進一步加速國產品牌市場份額的提升。此外,期內“國潮風”持續升溫,國內消費者對中國本土品牌的信心持續增強。作為優質國產奶粉品牌,雅士利期內把握以上市場趨勢,為業務提供新增長動力。”

但從業績來看,雅士利國際本身已經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負數,且虧損也是持續擴大。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雅士利國際營收分別為36.49億元、44.35億元、37.3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95%、21.53%、-15.71%;凈利潤分別為1.01億元、-0.81億元、-2.31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0.04%、180.49%、183.57%。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上市乳企中,雅士利的虧損金額僅高于去年深陷食安問題的麥趣爾(去年凈虧損3.51億元)。

分業務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雅士利國際奶粉產品分部業績為29.68億元,同比下降18.7%。其他奶粉制品分部業績為5.12億元,同比增長16.7%。沖調產品分部業績為1.95億元,同比下降11.8%。其他分部業績為6324.1萬元,同比下降49.3%。

對于整體銷售收入下降,雅士利國際表示,主要是由于由于疫情、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出生率下降,收入呈現下滑趨勢。

在宋亮看來,2022年奶粉市場環境整體而言較為低迷,加上成人奶粉品牌大幅增長,競爭加劇,成人奶粉的價格戰也十分激烈。不過,成人奶粉是雅士利國際整個產品結構中增長較快的部分,所以雅士利營收下跌得比較厲害。其他奶粉企業的產品結構比較豐富,抵抗市場的風險能力更強,所以從業績來看,下滑得沒那么厲害。

除此之外,大望財訊注意到,在雅士利2022年財報的眾多數據中,存貨數據在“逆勢增長”。

業績虧損影響蒙牛業績

退市后的雅士利能否破局?

通過財報可以看到,截至2022年末,雅士利國際存貨余額為10.74億元,存貨增加31.7%,對此,雅士利方面解釋稱,主要由于自噴全脂粉庫存余額增加。

與此同時,雅士利國際的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954億,非流動負債總額增至1.158億,流動負債增值16.56億元。

在此背景下,大股東蒙牛也受到一定影響。雖然在過去幾年時間里,蒙牛在奶粉業務上的調整幾乎次次都被稱為大動作,比如收購雅士利股權、出售君樂寶、收購貝拉米等,但其奶粉業務卻并沒有迎來想象當中的增長。這其中也與奶粉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的雅士利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年報顯示,2021年蒙牛營收為881.415億元,其中奶粉產品收入約49.64億元,雅士利國際錄得的44.35億元收入占奶粉產品收入的89.34%%,但僅占總收入的5.03%。2022年營收為925.93億元,其中奶粉產品收入約40.16億元,雅士利國際錄得的37.38億元收入占奶粉產品收入的93.08%,但僅占總收入的4.04%。

事實上,蒙牛此前對于雅士利大概是抱有厚望的。蒙牛總裁盧敏放在2020年提到“五年再創一個新蒙牛”時曾提到了對奶粉等業務的規劃,比如“3年做到100億”的目標。但3年過后,蒙牛奶粉業務“勉強”達到百億目標的50%。

或許是不愿再被雅士利“拖累”,蒙牛選擇將其私有化。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雅士利私有化理論上有助于蒙牛旗下各大奶粉業務深度協同,為繼續進行其他奶粉品牌的收購提供靈活性,從而不用再回避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的問題。

在宋亮看來,目前市場集中度正在提升,龍頭企業越來越強,留給雅士利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整個市場容量的萎縮,也會對它產生影響。

宋亮進一步表示,未來雅士利應該還是會把嬰幼兒、成人奶粉部分作為重點投入賽道。退市后,一方面會讓雅士利更加務實,另一方面有助于其調整戰略規劃,使之更加精準。不過,在市場出現變化前,雅士利能做的就是通過調整產品體系、內部管理等方面,為以后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打好基礎。

對于即將退市的雅士利,沈萌也與宋亮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雅士利仍然會聚焦奶粉行業,無論是經驗技術,還是品牌渠道,雅士利放棄奶粉轉投其他品類不具有財務的吸引力。而退市可以減少影響雅士利的外部因素,讓其專注業務發展。

為你推薦

最新資訊

股票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