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出《士兵突擊》《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團長我的團》《推拿》《青衣》《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經典作品的著名導演 康洪雷 說過:
看完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對康導這句話深以為然,除了德姬之外,還真的想不出還有誰能如此完美地把握 杭拉 這個角色,康洪雷導演的眼光的確“毒辣”。
某種程度上,“杭拉”這個角色是 這部劇的“魂” ,她是草原具象的化身,是無數草原兒女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片)
宛如“大地之母”包容著所有的一切。
她美麗、純粹、善良、慈愛、勇敢、堅毅、自強、獨立、豁達、溫柔、樂觀......不夸張地說,所有美好的品質,在杭拉身上都有。
她能成為草原上人人“覬覦”的明珠,是情有可原的。
莫成名能贏取杭拉的芳心,真的是上輩子拯救了世界 。
來草原之前,他消極、陰郁、自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整日垂頭喪氣、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
逃離城市之后,廣闊的草原融化了他冰冷堅硬的心,牧民的包容與無私讓他逐漸開朗熱情。
如果說寧安是撬動他內心冰窟的存在,那 杭拉就是徹底讓他冰雪消融的暖陽。
“杭拉”是“在遠方”的意思,她是孤兒,但在草原上長大的她接收了太多的愛, 她的內心是豐足的,靈魂是輕盈的。
在她身上,你會不自覺地感覺到放松,輕易地感覺到愛和溫暖。
杭拉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不會瞻前顧后,不會畏首畏尾,她有著最寶貴最難得的一種品質—— 勇敢。
別人都說莫成名是“會飛走的”,大家都說他們是“不會長久的”,但杭拉從沒有退縮過,說起來, 她與成名的感情,一直都是她在主動推進的。
不管對方是什么想法,也不管會不會被拒絕,杭拉想做什么就去做了。
如果對方愿意那其樂無窮,如果對方不愿意也無所謂,大不了從頭再來。
在0和1的游戲里,50% 的概率能贏,為何不行動,杭拉不是扭扭捏捏、口是心非的主兒。
草原上的人似乎都一樣的“心口如一的純粹“,他們質樸包容,也純良向善。
他們重情義、講承諾、勇敢敞亮,能把心剖開來給你看,不跟你玩遮遮掩掩那一套,完全沒有腌臜的心思,在草原上,所有人都回歸了本真。
“這片土地太廣闊了,廣闊得讓你不好意思小心眼;這里的人太善良了,善良得就算你把心肝挖出來都覺得虧欠他們。”
在其他劇里,三角戀會是狗血的走向,但在這部草原劇里,你看不到“她愛他,他愛她”的糊涂賬,三個人之間是光明磊落的。
想要就說出口,不愛就拒絕,有機會就爭取,杭拉就是這樣在三角關系里全身而退的。
因為這種直白坦蕩,所以杭拉是絕對不會成為戀愛腦的。
對莫成名,認為對的事,她能無私付出,全力支持,可認為不對的事,她也能鞭笞敲打,據理力爭。
在這段感情里,杭拉看似是依附的那一方,其實不然,在我看來, 莫成名配不上杭拉, 和莫成名在一起,我還替杭拉委屈呢。
在兩個人關系的相互拉扯中,一定是 莫成名更需要杭拉 ,而杭拉倒是不怎么需要莫成名的。
內心“空洞”的莫成名需要向外索取愛,而杭拉能給他源源不斷的幸福感,因為 杭拉的愛是向內索取的,她有強大的愛人的能力和治愈的能力。
杭拉的包容、呵護治愈了莫成名,這是他所依戀不舍的,相反,杭拉貪戀的不多, 有敢于脫身的勇氣, 就像如果莫成名沒有跟她結婚,她還是會獨自撫養起三個孩子一樣。
這是我見過的最閃閃發光的女性角色了,眼神清澈干凈,勇敢善良獨立, 看得出導演對女性的敬意和尊重。
它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靠“行”出來,靠演員的形象、本身的氣質、自然不做作的演技“堆砌”出來的。
德姬堪稱天選杭拉,不像演的 ,看完這部劇,恍惚之間,德姬和杭拉之間仿佛沒有了明確的界線,像是“合二為一”了一般。
怪不得康洪雷導演對其有如如獲至寶般愛惜。
就像男主角扮演者 李泓良 所說的:
當初選取“杭拉”這個演員,康洪雷是煞費苦心,甚至被逼到不惜在全世界范圍廣撒網地找。
為什么難,因為放眼全國也 很難再找到帶有那個年代氣質的姑娘了 ,尤其還是女演員。
身處演藝圈的姑娘大多都是城市出身,不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她們習慣了養尊處優,常常時髦又漂亮。
但是她們眼睛里盡是都市里的浮塵和欲望,沒有了與生俱來的民族氣質,眼睛里也沒有了清澈、純粹和勇敢。
康洪雷第一次見到杭拉的想法就是 “老天不負我”:
德姬是一個藏族姑娘,但演一個蒙古族姑娘也毫不違和,因為民族內在的氣質是共通的。
其實她已經出道13年了,在演藝圈摸爬滾打許久, 一直都很糊。
似乎由于形象限制,資源局限,德姬一直聚焦于 拍攝藏族電影 ,是《五彩神箭》、《甘南情歌》、《德蘭》、《八萬里》、《海鷗老人》、《318公路》等電影的女主角。
電視劇就只有《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一部,大多數時候,她都在 拍音樂劇、話劇。
曝光量肉眼可見地低,也怪不得她沒啥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德姬憑借著電影《甘南情歌》斬獲了 百合獎影后 的桂冠,成為了 藏族電影史上第一位拿影后的演員。
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縣黃龍雪山山腳下,從小生活在一個淳樸善良的鄉村環境里,德姬養成了 本真質樸、吃苦耐勞的性子。
這成為了她從小縣城走向大都市的源動力。
2006年,德姬千里迢迢來到北京考大學,起初并沒有太多的感覺,她也只是被身邊喧囂的人群所裹挾向前,中戲、北電、上戲對她而言沒有任何區別。
面對陌生的城市,老師們挑剔的眼光,放榜、復試再放榜再復試一輪又一輪地篩選、一個多月的等待和文化課考試,全程, 德姬都是無比淡然的。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隨事態的轉變或激動或失落,心情起伏不定,而她卻反常地平靜:
盡人事,聽天命, 德姬一直這么要求自己,一直以來也是這么做的。
藏族演員的市場是狹窄的,能出頭的人都是不可小覷的,她能做萬里挑一的一個,成為 中央戲劇學院 表演系的學生,成為 中國音樂劇之母鈕心慈老師的唯一藏族女學生 ,德姬是有表演天賦的。
可無論如何,少數民族氣質是珍稀的,但也是小眾的, 不管再有能力的演員如果不能得到市場的肯定那也白搭。
剛畢業,德姬就吃盡了苦頭,每天滿腔熱情地天天跑組交資料,但結果是即使把腳磨破了也不能得到相應的回饋。
如果不是因為她有一個平和的心態,面對困難的時候都以積極陽光的心態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那很肯定的是,德姬走不到今天。
好在父母沒有太大的微詞,只是擔憂:
因為這樣,她才能放手一搏。
“即使我輸了,也輸得坦蕩,不會后悔?!?
雖然現在德姬還很不起眼,但這一路的努力是真實的,在與自己的比賽中,她一直都是贏家。
做什么事兒不難,德姬是熱愛表演這件事的,既然熱愛,那怎么會是艱難的呢。
因為她堅持下來了,堅守了自己的初心,保持著自己的淳樸與善良,所以跋山涉水之后遇到了貴人,抓住了機遇。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德姬進入主流觀眾視野的開始,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會是結束。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