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網絡上又興起一個新鮮詞“臨時兒女”,用來指代當老人需要獨自去醫院時,花錢雇來陪同掛號、引導就醫、跑腿拿檢查報告的陪診師,還有不少陪診師在網上發布自己月入過萬的經歷,讓這一新興職業引起廣大網友關注和討論。
有“臨時兒女”也有“臨時家屬”
需要陪診的不止老人
老年人一般是“臨時兒女”的主要服務對象。老伴去世、女兒在外地工作,63歲的西寧市民張女士平時都是一個人居住。前不久,張女士得了帶狀皰疹,她女兒因無法回家照料,自己又不熟悉醫院的就診流程,便從網上找了個陪診師,陪著張女士去醫院看了病,“有了陪診師的幫助,我就診的時間大大減少,很快就看完了病。”
青海紅十字醫院護理部主任潘麗杰說,需要陪診服務的大多是老年人和腿腳不便的患者,這主要是因為現在醫院都采用的是智能化技術,加之老年人對就診環境和程序不熟悉,這給老年人帶來不小的“挑戰”,尤其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和腿腳不便的患者,他們最需要陪診服務。子女在外地或者工作繁忙無法陪伴的老年人對于陪診服務的需求也很大。
不過,陪診師的業務內容并不局限在服務老人。身在異鄉不想讓家人擔心的年輕人,丈夫不在身邊但產檢需要陪護的孕婦,行動不便來到陌生城市求醫的病人,陪診師都可以作為 “臨時家屬”提供陪診服務。
來自廈門的賀旭,已經做了三四年的陪診師,“大家總以為老年人需要陪診的比較多,但其實單身男女青年也是陪診業務的主要需求者。他們不想讓家里人知道,也不想找跟同事幫忙,所以選擇我們。” 賀旭說,接送客戶到醫院、預約掛號、排號繳費、診中陪同、記錄醫囑……這些聽起來就很繁冗的流程,她早已陪數百位客戶做過數百遍。
月入過萬并不輕松
九成陪診師收入在1萬元以下
隨著網絡平臺上陪診師行業的興起,不少陪診師從業者或機構開始分享“賺很多的陪診經驗”——薪酬過萬,時間自由,入行門檻低,也讓陪診師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高薪熱門職業”。
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
然而,陪診師并非大眾所想的一樣能輕松月入過萬。據《陪診師職業調查報告(2022)》顯示,有陪診從業經歷的受訪者中,以女性從業者為主,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為陪診主力,占比近七成。從不同地區來看,受訪陪診師來自其他省會/直轄市的比例較高,占36.04%,其次是來自北上廣深,占24.77%。薪資上,87.58%的受訪者表示陪診月收入在1萬元以下,其中月收入5001-8000元的占37.04%;僅11.11%表示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以上海為例,陪診師崗位可選擇公司不超30家,9成招聘起薪低于1萬元。比如陪診師小莉,每接一單大概在200元左右,每月大概能接20單,每月收入僅在4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大部分陪診師還有著工作時間長、客源不穩定、行業標準不統一、受到歧視等各種困擾。
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問卷發現:近7成受訪陪診師平均每周陪診不超過10次。且每一單的平均工作時長也不短,導致每天的接單量也會受到限制。
以成都的陪診價格為例,陪診半天收費200元,全天400元。10次全天陪診收入為4000元。因此,那些想把陪診師當做兼職,賺點輕松錢的人,可能要重新考量了。
新興職業也有“成長的煩惱”
有市場更需有規范
近年來,各種新型職業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不止陪診師,收納師、旅游地陪、上門遛狗等職業也逐漸被大家熟知。然而,隨著新興職業市場規模繼續擴大,“成長的煩惱”也隨之而來。
以陪診師為例,某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平臺上已涌現千余家提供陪診服務的專業商戶,商戶數量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訂單量增加近12倍,市場需求增長旺盛。但是,由于目前陪診機構的服務流程和服務內容等并未進行統一規范,還有些陪診師是個人靈活就業,存在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其次,關于陪診服務的專業規范、收費標準也尚未出現統一要求,上崗門檻較低,服務和質量也得不到保障。甚至有些陪診師淪為新“黃牛”,為一己之私而誤導甚至欺騙患者,最后壞了名聲、毀了行業。
新興職業應該如何規范職業行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需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提供服務的平臺應主動自律加強定期培訓,保障服務的合規及安全。第二,當前新興職業的成長基礎比較薄弱,亟需以健全的法律來保障行業及客戶的各項權益。
上海師范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郝勇也表示,要讓“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行穩致遠,相關職能部門應適時將其納入新職業分類,完善行業規范和標準,包括設置準入門檻、持證上崗、規范收費標準、建立備案登記制度等,并予以嚴格管理。只有更規范,才能促進行業更有序、更健康。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