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決設備的關鍵問題,讓科研人員的想法付諸實踐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某種程度上,我們國家“卡脖子”的問題不在某一技術或技術人才,而在于關鍵設備。
2015年開始參與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Nano-X)的調研、規劃和建設時,在沒有任何可借鑒資料、很多技術指標都無法確定的條件下,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永紅引用先進的定制化管理模式,攻堅克難,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納米真空互聯模擬實驗裝置的研制并順利運行。至今提及這件事情,張永紅都難掩自豪之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扎實的起步工作為納米真空互聯管道的設計、運行,樣品的中轉、過渡,傳輸實現網格劃分、定位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數據,為下一步的工程進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如果說這其中有什么訣竅可言,張永紅更愿意將其歸結為8個字:專注堅守、精益求精。在他看來,這8個字很好地詮釋了科學家該有的“工匠精神”。
不是主角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
與大科學裝置的“大”相對應的是其支撐管理人員的“小”——提供幕后輔助工作,沒法發論文。
面對《中國科學報》的采訪,張永紅倒是并不在乎論文帶來的“名”。
“能解決設備的關鍵問題,讓科研人員的想法付諸實踐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張永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某種程度上,我們國家‘卡脖子’的問題不在某一技術或技術人才,而在于關鍵設備。”
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就是這樣的關鍵設備。讓張永紅及團隊成員為之不懈努力的這一關鍵設備,實際上是世界首個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準在建的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于一體的納米領域大科學裝置。
通過超高真空管道把各功能設備相互連接,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相當于在地球表面建立了一個太空環境,解決傳統超凈間模式中難以解決的塵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問題,突破現有儀器設備的功能限制,實現材料制備、測試分析與微納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協同效應,為科研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先進的開放性的平臺。
在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的建設中,真空實現和傳輸系統是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的核心關鍵問題,其中的中轉過渡系統更是實現樣品輸運的關鍵。
“相當于重要樞紐的大工程。”張永紅對《中國科學報》如是說。而這么重要的大工程,張永紅僅憑網上找到的一個14秒的視頻資料,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自主設計建成了用于超高真空環境下的三維多層結構的樣品傳輸系統,解決了整個工程的核心問題。
興趣是動力
2017年,張永紅率先成功搭建完成了納米真空互聯管道示范線。該線是納米真空互聯管道與傳輸系統的功能和極限技術指標工程化的驗證裝置,實現了從模擬裝置到工程化的跨越,是繼納米真空互聯模擬實驗裝置后又一個工程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進展,為設備對接提供了先決條件,為整個一期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能干想干的事兒,自然就樂在其中。”張永紅告訴《中國科學報》,專注堅守的前提還是要對所做的事情有極大的興趣,這樣才會有成就感,也更精益求精。
納米加工平臺現已發展成為國際先進、國內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微納米加工和自研水平雙一流的公共服務平臺,先后被批準為“中國科學院納米器件平臺”和“中國科學院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這離不開張永紅及其團隊對工作投入的巨大熱情和對技術細節的“執著”。
在張永紅和其所帶領的團隊不懈努力之下,目前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一期管道與傳輸系統所有的建設工作已經完成,包括4套進樣室、6套過渡室、27套傳輸室和4套中轉過渡室等單元模塊的裝調。真空管道全長91米,各項技術指標滿足或優于設計要求,設計方案合理,系統運行穩定,管道與傳輸系統滿足真空互聯系統的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