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成都環城生態公園一級綠道白鶴林立交附近,兩名騎行者發生相撞事故,一名女孩受傷后不治身亡。4月10日,目擊者劉女士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當天,他從青龍湖濕地公園方向往回騎行路上,途經瑪歌莊園附近時,看到一名女孩倒在地上,旁邊還有120救護車和急救人員正在對女孩進行救治,后來她從社交平臺了解到,這是一起自行車相撞的事故。
【資料圖】
在對女孩去世感到惋惜的同時,多位資深騎手也提到了安全出行、文明出行以及綠道行車規范等問題。
劉女士平時愛好騎行,自從天府綠道開通后,她已經和朋友一起,“刷圈”騎行刷了二十多圈。在她看來,事故發生地是一處急彎,要是遇到車速過快以及下坡不注意的情況,很容易釀成事故。
綠道管理方后來在彎道處設置了輪胎,張貼了多處警示標語,提醒過往騎手注意減速、避讓,并在綠道前方擺放高音喇叭提醒游人和車輛減速、安全出行,“可能對部分人來說,會起到作用,但是對于那些不守規則不聽招呼的人來說,微乎其微。”
與此同時,劉女士也告訴記者,不管是專業騎手還是業余愛好者,哪怕是普通的游客,注意自身的安全肯定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怎么樣保證自己的安全?我認為,就是戴好頭盔,真的非常重要,只要上綠道,就應該強調必須要戴好頭盔。”
資深騎行愛好者龍先生分析,實際上綠道全長100km左右,本身參與門檻較低,擁有眾多出入口,導致一到節假日,綠道上騎行和游玩的人眾多。而在天府綠道上騎行的人,大多數人是沒有戴頭盔的,尤其是騎共享單車的,頭部缺乏保護,一旦被撞,頭部極易受傷。
網絡上流傳的一張天府綠道游客眾多的照片
他舉例稱,平時自己打算騎行綠道時,一般會選擇晚上七八點人流量不是特別多的時候,“周六周日我們是不會上綠道的,因為速度起不來,跑起來也很危險。”
不管是對于專業騎手還是業余愛好者,包括一些騎行共享單車的游客來說,避免類似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僅是騎行者自身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相應的管理水平和素質也要跟上。他說,騎行之前,需要提前備好自行車及個人防護裝備,“專業一點的,除了自行車外,可能都會準備騎行服、騎行頭盔、鎖鞋、護目鏡等等,對于騎行共享單車的,建議遵守行車安全和交通規則,注意不要和那些騎得很快的車輛發生碰撞。”
龍先生說,實際上他也遇到過很多在綠道中央拍照打卡或者隨意穿越馬路的情況,他會口頭提醒對方注意避讓、靠邊,但有時會遭對方反駁“綠道本身就是休閑娛樂的,又不是給你們專業騎車用的。”遇到這種情況,龍先生只有無奈。
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建議,天府綠道應該強制要求騎行必須戴頭盔,比如多個點位提供官方的頭盔租賃服務,以增強騎行防護,盡快明確騎行規范,劃分競賽路段和休閑騎路段,做好分流工作,避免讓兩類人在同一條道上騎行,同時,在重要路段做好風險提示,在拐彎的地方安裝減速帶,提高騎行人的風險意識,嚴格禁止逆行、超速等行為的發生。
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