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郊區,17歲少年被警察槍擊身亡后,引發了公眾憤怒,示威者與警方爆發沖突。圖/IC photo
(資料圖)
巴黎又亂了。
據環球網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外媒報道,當地時間6月27日晚,巴黎西郊楠泰爾等地爆發抗議,警方與示威人群發生沖突,至少有25名警察受傷,大約40輛汽車被點燃。警方連夜派出1200人維持秩序,28日又增派了2000名防暴警察,局勢至今沒有平息。
事件起因是,一名叫內爾的17歲少年在警方截停檢查時遭射殺。警方初步報告稱,由于內爾試圖駕車沖撞警方,一名警察才朝他開槍。然而,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顯示,當時兩名警察站在內爾所駕駛的汽車旁,其中一名警察對內爾說,“將用子彈打中你的頭”。汽車隨后起步,這名警察近距離射擊,汽車開出幾十米后撞上一處檢查站,內爾身亡。
內爾之死引發抗議后,當地檢方稱開槍警察已被拘留。當地時間6月28日,在馬賽視察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說,“一名少年身亡,這令人費解并且不可原諒”,這起事件令整個國家“震動”。
其實,在法國,這種事早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資料圖。圖/新華社
警方截停檢查槍擊致死案年年有
事實上,在法國,過去就曾有過在警方截停檢查時發生致命槍擊事件。
2021年和2020年,類似事件導致的死亡人數分別是3人和2人;2022年,增加到了13人。今年在內爾事件前,也已經有了兩起類似事件。
而內爾案之所以引發巴黎騷亂,警民互不信任是主要原因。據警方稱,內爾所駕駛的黃色奔馳牌小汽車為租賃車,該車曾多次違反交通法規,因此兩名摩托車警察決定截停檢查。
槍擊發生致內爾死亡后,警方初步報告顯然也有利于自己人。然而,這份報告與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然有沖突。
此外,內爾案還暗藏了種族沖突因素。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在類似案件中,遇難者多數是非洲裔和阿拉伯裔。而路透社援引當地一名反種族歧視倡議者的說法報道,內爾是阿爾及利亞裔。不過,巴黎檢方目前還沒有公開死者身份。
目前,內爾的家人已經通過律師表示,將對涉案警察提起故意殺人和偽造公文的指控。但在2022年的13起類似案件中,只有5名警察被起訴,其他人均被免于起訴,遭受懲罰的警察比例不足一半。就此來看,內爾案的走向仍不明確。
▲法國民眾在法國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前。圖/新華社
郊區是法國警民沖突最嚴重地帶
內爾案發生在巴黎郊區。而現在,城市郊區已經成為法國警民沖突爆發最嚴重的地帶。
近年來,受歐盟和法國政策影響,向法國申請避難的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申請人數已經突破10萬人,到2019年向法國申請避難的人數就達到了17.8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
法國難民、新移民通常在郊區集中居住,臨時住在城市中心的難民則經常遭遇暴力驅逐。法國城郊巨大的發展差異,加上原本存在的文化差異,致其屢屢成為騷亂爆發的“策源地”。而警方的暴力和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執法,又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緊張氣氛。
早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黑人接受警察檢查的可能性是白人的11.5倍,而阿拉伯裔接受檢查的可能性是白人的7倍。
2018年以來爆發的“黃馬甲”運動進一步營造了濃郁的民粹主義氛圍,也讓法國警察的行為模式更加極端。
此次內爾案發生后,巴黎警察總長洛朗·努內茲也說,涉案開槍警察經驗豐富,受到上級信任,開槍舉動“令人疑惑”。拋去尚待查實的案件細節不談,一名資深警察貿然開槍,顯然與巴黎郊區的警民對立關系這個大背景不無關聯。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23日,警察在法國巴黎街頭警戒。圖/新華社
改革法國警察執法模式有點難
內爾事件發生后,除總統馬克龍表態“不可原諒”外,多名法國政黨領導人都出來說了話。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就呼吁徹底改革警察隊伍。
但是,要改革法國警察執法模式卻很困難。因為,法國警察執法權的擴張,是多種原因造就的。
2015年至2016年,法國本土接連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警察是主要襲擊目標。為此, 2016年的《烏爾沃斯法》擴大了警察和憲兵的使用武器權,同年又緊急頒布法令,允許警察可以攜帶武器裝備下班。
2017年,法國通過《公共安全法》,允許警察在處理反恐案件、面對特定法律訴訟時匿名。2018年“黃馬甲”運動興起后,許多警察擔心暴露個人和家庭信息,越來越多使用匿名執法,而法國近年的司法改革又支持了這一做法。
到2021年,馬克龍政府推出了《全面安全法》,事實上進一步擴大了警察和憲兵的執法權限。
總體來看,法國警察執法權的擴大,已得到了各類法律條款的支持。這固然說明了法國治安挑戰趨于嚴峻,但也讓改革警察執法權變得極其困難——修法從來不是容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馬克龍加快了推行延遲退休改革的力度,法國街頭運動又有增加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也需要警方鼎力支持。因此,政府方面幾乎沒有給警方限權的動力。
內爾事件鬧大后,綠黨領袖瑪麗娜·通德利耶說,“你能感覺到我們的警察正變得像美國警察”。這不免讓人聯想起美國的弗洛伊德案。
不過,這些年來對于郊區騷亂和公關危機,法國政府和警方都積累了足夠多的應對經驗。因此,內爾事件雖然“讓法國震動”,但恐怕不會發展成美國弗洛伊德案那樣的社會大動蕩。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