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計,2023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態勢,上海將如何應對?上海安全生產形勢怎么樣?火災隱患嚴重嗎?……4月25日,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馬堅泓走進“2023上海民生訪談”,面對主持人的提問和群眾關切問題,逐一回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再過半年左右,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將迎來成立5周年的日子。在訪談中,記者感受到上海應急工作近五年來的扎實推進,也足以窺見,一個愈發具有“韌性”的超大型城市的模樣。
今年天氣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計,2023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態勢。在此大背景下,上海的天氣形勢也不容樂觀,初步分析認為汛期雨量正常略多,高溫偏多,強對流天氣偏多,影響的臺風正常略多(2-3個)。
隨著汛期的到來,上海會隨之進入到梅雨季節,其間可能發生的極端天氣會比較多,對危化品企業設施設備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尤其大風、高溫、暴雨、雷電等極端天氣增多后,容易對化工裝置運行、危險化學品儲存產生不利影響,例如雷暴天氣下,各類易燃易爆設備設施如防雷設施不完善或不合格,受雷擊后就容易造成燃燒和爆炸事故;高溫暴曬下,也易引發一些易燃、有毒液體儲罐發生爆裂。
另一方面,根據過往歷史來看,梅雨季節結束后的七月和八月是化工重特大事故高發時段,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企業集中開展檢維修,涉及外來施工多、特殊作業多,并且氣溫也比較高,安全風險增大。這就需要企業緊繃安全弦,加強管理,落實好各項防范措施。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頻發重發。過去的一年經歷了長江中下游連續高溫干旱和建國以來正面登陸上海最強臺風“梅花”等自然災害,經過上海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實現了“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的目標。特別是在廣大市民的配合下,應急局及時啟用了1380處避難場所,轉移安置了危棚簡屋、工地臨房、避風漁民等總計42.7萬人。
以相關部門的分析預測看,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態勢。目前,上海具體的預報預測意見,氣象部門還在加緊分析,但總體上看,天氣形勢也不容樂觀,所以應急局必須提前從應急預案、物資儲備、搶險隊伍等方面做好防汛防臺的各項準備。
居民火災特別是“小火亡人”依然多發
上海的消防形勢怎么樣?上海市安委辦、市應急局會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降低火災安全隱患?
上海連續12年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火災。去年,上海共接報火災15916起,造成72人死亡、95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86億元。火災起數、亡人數、直接財產損失同比分別上升5.27%、10.77%和4.52%。
今年,上海全市生產生活已基本恢復常態,商業展演、會議論壇、體育賽事等人員聚集活動已全面放開,城市火災風險隨之上升。僅第一季度,上海全市共發生火災5013起,亡32人,傷8人,直接財產損失3869.54萬元;除受傷人數同比下降55.56%以外,火災起數、死亡人數和直接財產損失分別上升42.82%、113.33%和26.86%。
一季度火災情況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居民火災特別是“小火亡人”依然多發。從死亡人員看,老年人群體是居民火災主要受害者。其中,60歲以上的有21人,占總數的65.63%。一個比較典型的事故是,2022年5月19日4時7分許,徐匯區龍吳路某居民小區,因放置于床鋪上的保健養生墊在帶電狀態下故障起火,89歲高齡的獨居男性老人在逃生過程中吸入過多煙氣窒息死亡。引發火災的保健養生墊購置于 2008年,長期處于帶電使用狀態已有14年,故障風險極高。
二是廠房倉庫、建設工地等火災有明顯上升趨勢。上海全市多個工地接連發生火災,暴露出復工復產后建設、施工、監理、外包等單位對消防管理不重視、責任不落實等問題。
三是室外場所火災有所攀升。特別是綠化、草坪、雜物室外堆垛火災起數有所上升,火災數和損失數分別占總數的34.51%和19.96%,同比分別上升182.22%和63.6%。
去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至0.01人以內
上海2022年和今年的安全生產形勢怎么樣?
2022年,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制定出臺了防范遏制事故的78條措施,組織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確保了城市運行和生產安全持續穩定好轉。
馬堅泓介紹,去年上海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兩個指標連續保持下降,上海全市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71起、死亡400人,比上一年分別下降13.7%和12.5%。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至0.01人以內,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今年一季度,上海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91起、死亡93人,同比分別上升8.3%和3.3%。其中,工礦商貿領域46起、死亡48人。工礦商貿領域的這個數據,比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前)分別上升35.3%和37.1%,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
從今年以來安全生產事故相關情況來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問題風險比較嚴峻。日常生活中,工廠的儲罐、發酵池,馬路上常看到的地下污水井、電力電纜井,還有小區里的地下室、化糞池,都屬于有限空間范疇。有限空間作業涉及領域廣、行業多,作業環境復雜、危險有害因素多,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加上施救不當極易造成事故后果擴大。今年以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方面的三個苗頭性趨勢要引起特別重視。
一是事故上升的勢頭明顯。今年以來,上海已經發生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死亡事故6起、死亡9人,而2022年同期只有1起、1人,基本接近2021年全年死亡事故起數、死亡人數(7起、10人)。特別是6起事故中,還有3起死亡2人的事故,稍有疏忽就會演變成群死群傷的較大事故。
二是老問題、低級錯誤導致事故多發的勢頭明顯。不執行作業審批,不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作業程序等導致的事故近期明顯抬頭,表明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有很大滑坡。比如4月1日,受物業委托,一科技公司員工在浦東新區金創大廈園區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及集水井養護作業,在未經任何審批的情況下,作業人員擅自打開園區外馬路上的市政窨井蓋自己就下去了,結果造成2人死亡。
三是應急處置不當導致后果擴大的勢頭明顯。應急處置工作還是存在明顯短板,救援現場較亂、效率不高。據統計,在6起死亡事故中,存在盲目施救導致傷亡擴大的有2起,占到事故總數的三分之一。
完成1949年以來19場重大歷史災害事件調查
上海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進展如何?
兩年多來,應急局聯合多方先后調查獲取了涵蓋地震、地質、水旱、氣象、海洋、森林火災等6大類22種災害致災要素信息,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產業、資源和環境等6大類27種承災體空間位置和災害屬性信息,政府、社會、家庭等3大類16種綜合減災能力信息,完成了1978年以來年度歷史災害調查和1949年以來19場重大歷史災害事件調查。
另外,應急局還因地制宜、切實有序地推進了上海普查相關自選項目,增加了大霧、內澇等特色災種、燃氣、軌道交通等城市關鍵基礎設施的調查,取得了可喜進展和明顯成效,形成了災害風險普查的上海經驗。
對于如何應用普查獲取的海量數據和成果方面,應急局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堅持“應用為要、管用為王”的理念,一直在積極組織推進,在“受用”“管用”“愛用”上下功夫、求實效。應急局立足構建“全災種、大應急、大救援”應急管理格局,從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和“韌性城市”建設,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著眼,梳理總結了構建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提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升災害工程防御能力、提升災害救援救助能力、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等5個方面、38個方向的應用建議,形成了實施意見。
此外,應急局還針對上海超大城市災害風險特征,在防范化解各類災害風險隱患“四早五最”上下功夫,提前布局開展上海安全韌性城市評估、主要自然災害極端情景下多災種災害鏈傳導與斷鏈減災模型、重要防護目標綜合防災風險評估等內容研究,將普查數據運用到上海全市救災物資和應急避難場所統籌管理、危險化學品次生災害事故風險防控中,進一步補充了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巨災保險機制研究的基礎數據,為上海韌性城市建設、精細化重大基礎設施保護以及城市運行安全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管理協同發展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上海市應急管理局緊密協同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應急管理廳,推動長三角應急管理協同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管理協同發展方面,具體有哪些成效和舉措?
一是聚焦重大突發事件,提升區域應對處置能力。優化完善長三角區域應急管理信息交互平臺,匯聚共享自然災害、資源力量、裝備物資等數據信息,加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場景應用協同聯動,共同研究長三角重大突發事件聯合應急預案,探索開展長三角應急指揮聯動推演,提升區域應急指揮協同水平。
二是聚焦重點領域,提升區域聯防聯控能力。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地震應急救援協作聯動機制、森林防滅火應急聯動機制,推動跨地區氣象和海洋等災害預警聯動和多途徑預警信息發布,成功應對“煙花”“梅花”等強臺風,確保了汛期流域安全,區域自然災害防控應對能力進一步增強。在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簽署了《長三角一體化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聯防聯控協議》,三省一市公安、交通、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配合,努力解決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跨省市安全監管難題。
三是聚焦支撐保障體系,提升區域資源共享能力。三省一市協同推進區域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重大事故防控技術支撐基地和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制定了《長三角應急物資協同保障協議》,區域應急協同保障能力不斷強化。
四是聚焦制度機制建設,提升了區域協同發展治理能力。以一體化思維謀劃制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應急管理政策、標準建設規劃和目標,例如,應急局正在探索的長三角安全生產領域失信懲戒制度,正在試點推進的長三角地區初級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及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等措施。近年來,應急局通過推動落實20余項應急管理重點合作事項,應急聯動協調工作機制持續鞏固深化,政策標準、應急預案、聯防聯控、應急指揮、應急保障“五大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