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間,既有暗自較勁的瑜亮情結,也有惺惺相惜的意氣相投。
據媒體報道,部分城市正在掀起一場“對標熱”,比如武漢與廣州、東莞與蘇州。
01
(資料圖)
“華中第一城”對標“華南第一城”
據第一財經、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報道,華中第一城武漢正在對標華南第一城廣州。
近日,武漢市社科院主辦的《武漢社會科學》雜志2023年第2輯發表題為《基于新發展格局下的武漢與廣州發展比較研究》的文章,文章認為,廣州與武漢的地位、功能最為接近,有較多的可比性,是現階段武漢最合適的對標城市。
文章提到,改革開放初期,廣州與武漢、沈陽、重慶之間實力相差不大,4座城市實力均低于上海、北京、天津,處于第二梯隊,1990年廣州GDP躍居全國城市第三。
文章還提到,廣州進入“一線城市”多年,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大區中心地位和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功能與武漢高度相似。
武漢為什么不對標其他城市?
文中是這樣說的,北京、上海是武漢學習的榜樣,但不適合作為對標的對象;深圳、蘇州在綜合性大區中心城市地位較弱,在部分單項領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如深圳的創新創業和先進制造業、蘇州的先進制造業等;重慶、成都的規模體量雖大,但發展水平和質量并無明顯優勢。
只有廣州既滿足規模體量、發展水平領先,又滿足對區域發展的綜合性功能作用相似的兩個關鍵點,且與武漢同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
在筆者看來,武漢與廣州,確實有不少可比性,在近現代史上,二者都是雄霸一方、底蘊深厚、聲名遠揚的國家級中心城市,前者是華中第一城,后者是華南第一城,分別承擔著華中與華南地區的經濟、交通、教育、文化、醫療與人才集散中心。
二者都有一條大河穿城而過,都是大河孕育、氣象萬千的超級城市,武漢是長江文明的代表城市,廣州是珠江文明的代表城市。
武廣高鐵是中國第一條長距離高速鐵路,至今仍是中國高速鐵路網絡中最繁忙的干線高鐵之一,兩座城市的聯系度,非常緊密。
在產業發展路徑上,兩座城市都以商貿起家,然后衍生出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具有同樣的“商貿重鎮+工業基地”特質。
今年5月份,武漢相關領導就奔赴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考察學習,考察地區就包括了廣州的琶洲、珠江新城、南沙等板塊。
隨后,長江日報發表文章《把大灣區經驗轉化為武漢高質量發展創新成果》,提出,光谷要跳出中部局限,沖破固化圈層,加快打造武漢東部“創新灣區”,爭做武漢的“琶洲”和“南沙”、武鄂黃黃的“珠江新城”。
在筆者看來,廣州有這樣幾個地方值得武漢借鑒:
一是CBD建設。
CBD是城市品牌形象的最佳載體,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自我介紹”。
這方面,廣州是中國城市的佼佼者,其打造的CBD珠江新城,顏值出眾、首位度超高、品牌效應極強,讓整個城市充滿著凝聚力與向心力,并與上海陸家嘴、北京CBD并稱三大國家級CBD。
相比而言,武漢在城市框架上仍然是“三鎮格局”,空間格局上像一個“散裝城市”,需要一個強CBD來提升城市的向心力與品牌形象。廣州在建設珠江新城之初,一度暫停全城其他商業地塊的出讓,把所有大企業的招商都引導到珠江新城,這種“集全市之力”的決心,值得借鑒。
武漢市中心有長江穿城而過,而長江氣勢比之珠江更為宏偉,理論上可以打造出更具氣魄的“長江新城”。
二是地鐵運營。
廣州地鐵是廣州另一張醒目的城市名片,其在運營上的可靠性、客流強度、服務水平、盈利水平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近年來,廣州地鐵開始瞄準“地鐵+物業”的開發模式,通過TOD綜合開發與房地產業務來反哺昂貴的地鐵運營成本。
從2022年拿地金額來看,廣州地鐵拿地金額達174.16億,排名全國第一,凸顯廣州地鐵深耕TOD的決心。
三是都市圈建設。
廣佛同城是中國都市圈建設的引領者,目前兩座城市已經有三條“跨城地鐵”,分別是廣佛線、廣州地鐵7號線、佛山地鐵2號線。
官方數據顯示,廣佛之間每天大約有174萬的人員互訪量,占珠三角九市出行總量的26%,這相當于每天把兩個越秀區的人口放在兩市之間穿梭,蔚為壯觀。
每天有數十萬的廣州上班族居住在佛山,他們每天往返于廣佛雙城,被稱之為“候鳥族”,他們既可以享受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也能享受二線城市的低房價。
同城化建設,讓佛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新增人口,也為廣州拓展了產業與人口腹地,說明高質量的同城化實現了1+1大于2的效應。
武漢也正在搞都市圈建設,可以借鑒廣佛同城的經驗,與周邊的黃岡、孝感等城市加強同城化建設。
四是培育新經濟。
廣州的科創產業,相比北京深圳,確有不足之處,但仍然可圈可點,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民營科技公司與獨角獸。
互聯網時代,廣州孕育出網易、微信、唯品會、歡聚時代、酷狗音樂、UC瀏覽器、荔枝FM、三七互娛等一連串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公司。
尤其是最近兩年,其他城市的互聯網發展已接近停滯,數來數去還是那些老面孔,但廣州居然還培育出希音(估值4000億)、Temu兩個電商領域的超級獨角獸。現在在海外電商市場,最能打的就是這兩個廣州公司了。
在新能源時代,廣州也培育出廣汽埃安與小鵬汽車兩個龍頭企業,二者銷量均進入全國前十,尤其是埃安,還與比亞迪、特斯拉并稱新型“BAT”。
根據2023年發布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廣州有22家企業上榜,排名全國第四、全球第八。其中千億級獨角獸,廣州有2家,百億級以上獨角獸有13家。
特被值得一說的是,廣州的新經濟企業,大多不是來自政府主動的產業布局,而是來自民營經濟的自發成長。這說明,武漢搞新經濟除了靠政府主動的產業布局,還可以在民營經濟的培育上發力。
當然,在筆者看來,武漢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廣州借鑒,比如武漢的高等教育、人文氛圍,感覺比廣州略勝一籌。
筆者在武漢生活期間,就發現武漢的書店、美術館、小劇場、Livehouse、樂隊等人文元素都比廣州更多一點。廣州是一個更徹底的商業城市,人人都忙著搞錢,似乎對文化消費不太熱衷。
02
東莞對標蘇州,可以學什么?
據南方都市報消息,8月16日至17日,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率隊赴蘇州市考察學習。這是事隔2年后,肖亞非第二次率隊到蘇州考察學習。
蘇州是長三角的明星地級市,東莞是大灣區的明星地級市,兩座城市都緊挨著一線城市,蘇州旁邊是上海,東莞旁邊是深圳,而且東莞還被廣州、香港兩位大哥環繞,所以兩座城市具有一定相似性。
東莞向蘇州學習什么?
據報道,東莞要向蘇州學習發展總部經濟、拓展新產業、釋放新產能、優化綜合環境、招引聚集人才、提振干部隊伍精氣神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將其轉化為具體舉措,全力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推動東莞的高質量發展。
蘇州GDP突破2萬億,是東莞的2倍余,被譽為全國最牛地級市。
此外,蘇州的產業集群規模、門類都優于東莞,蘇州已擁有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制造等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此外,蘇州的生物醫藥產業在全國也是領先位置。
而東莞的萬億級產業集群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另外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分別為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鞋帽。
東莞看中蘇州的哪些先進做法?
例如,蘇州在培育新型產業過程中,積極引進大院大所,而且更重要一點是,在引入過程中沒有強制性要求產出,所以在承接一些重大科研項目時,就建立了前期優勢。
還比如,在推進產業方面,向蘇州學習“一張藍圖繪到底”,如大家熟知的蘇州工業園,從建園早期,園區就拿出財政的三分之一做規劃,如今園區的發展按照規劃85%落實,可以說是按照原有藍圖不斷推進。
具體到東莞自身,東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少就是從電子信息產業孕育出來的,所以應當繼續深耕和產業升級。
另外,東莞也在向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學習產才融合,具體說就是,讓人才引領產業發展,而不僅是停留在產業聚集人才,要實現人才驅動產業的轉換。
總體來看,東莞向蘇州學習的東西,都是非常務實的。
2023年上半年,東莞GDP達5262.1億元,增速只有1.5%,在24個萬億城市中增速較低,所以期待東莞在下半年能夠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