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趨于穩定,社會經濟穩步向前。在經歷上半年的降息降準后,央媽再次動用利率工具,對再貸款、再貼現等利率進行下調,對步入正軌的企業再添把力。
雖不是正面降息,但曲線救國也讓股市攀升難得一見的3000點。這其中竟然又是房地產板塊起了主力拉升作用。
為啥又有房地產的事,這次降息會再次推動房價上漲嗎?
央媽曲線降息,給房地產開“后門”
央媽這次有備而來。
7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25個基點,金融穩定再貸款更是一下子降息50個基點。
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下調再貸款利率,同時也是十年后第一次調整再貼現利率。
消息一出,7月1日大盤和房地產股漲瘋了。大盤直沖3000點,房地產板塊有11支地產股漲停,包括金科股份、綠地控股、中交地產、金地集團等。
萬科A、保利地產、沙河股份、中南建設、上實發展等股價漲幅超過7%。
2020年上半年,A股房地產板塊整體漲幅僅為0.32%,但僅7月1日房地產板塊漲幅就達5.17%。
不僅如此,地產的好搭檔白酒也都整體拉升,茅臺更是盤中突破1500元,股價已經超過1499元零售指導價。
央媽有備而來,但市場表現完全背離了央媽降息初衷。
本次降息,央媽本意本意是向農業生產企業和小微企業,以及可能出現金融風險的中小銀行播撒雨露。
這也是央媽為何動用再貸款、再貼現工具降息,并未使用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原因。
簡言之,再貸款、再貼現都是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交易往來。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
再貼現:是指央行通過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已貼現但尚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向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的行為。
金融穩定再貸款是央行專門發放給商業銀行,用來防范和處置金融風險的再貸款。
可以說此次央媽是向自己的利潤“開刀”,讓商業銀行以更低的成本從央行那獲得資金,再便宜貸款給企業。
可以理解,央媽動用“政策工具”降息,不是普降,而是精準灌溉農業、小微企業。尤其是票據市場,有別于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它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較高。
相較之下LPR降息不具有定向特征。但是即使采用結構性精準調控,為何本次降息,房地產股又莫名躁動,感覺像是為它專門降息一樣呢?
為何地產股再次火了,二級市場大漲回應
房地產是典型的政策市。其實細看下來,每輪降息,地產股都是最火的那個仔。
在“房住不炒”調控下,已經在大A股趴了多時的地產股也就指望分享降息的雨露,來抬升二級市場身價。
例如,2020年3月4日,在美聯儲降息后,中國降息預期讓房地產板塊爆發,廣宇集團、魯商發展、云南城投、中交地產、寧波富達和天房發展等觸達漲停板。
但后續國內并未跟隨海外降息,降息預期落空,房地產企業各個都很難受。為什么房地產喜歡降息?
降息對房企來說意味著錢好了,融資成本低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對需求端的刺激是巨大的,利率降低,購房成本低了,購房者變回蜂擁投資房產。
回到本次事件上,雖然央媽結構性調整并未“照顧”到房地產,為何房地產板塊卻領漲A股呢?
這里面是有投資者的慣性思維的。一個是降息力度已經超過4月LPR下調20個點的降息力度,后期更有20萬億元、30萬億元的流動性投放預期。
雖然是定向,但長期來看,隨著這筆錢流入市場,市場實際利率也將將會隨之走低,自然利好房地產板塊。
此外,央媽為商業銀行準備的這份大禮包,讓銀行資金更加寬裕。雖然有定向播撒雨露的責任,但最終決定貸款給誰的還是銀行。
在房地產穩定性,以及帶來的巨大利潤下,銀行的逐利性以及趨穩性自然繞不過房地的誘惑,不排除一部分資金會變著法流向房地產。
最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即使資金精準流向中小企業,但誰能保證這些企業、或者富裕的企業主,不把錢投資到樓市套利。
想要在短時間內扭轉小企業乃至制造業的低迷難度較大,一些企業老板寧愿將錢投資樓市、股市套利,最不濟在銀行吃利息,也覺得比干實業賺錢快。
2020年一輪輪的降息和降準,直觀上給金融市場打了一針又一針的強心劑。在資本狂HIGH之下,樓市卻悄悄逆襲。
從深圳掀起的購房熱,波及杭州、上海、北京,助推這些熱點城市房價持續上漲。
但綜合來看,國家對“房住不炒”的決心和政策是持續性的,有這個政策做“定海神針”,即使降息能調動熱點城市購房效應,但對那些供過于求的城市也再難起波瀾。
房子等資產更貴,豬肉等消費品更便宜
本次大幅度的降息,讓很多人擔心央媽在貨幣政策上變得不再克制,帶來通脹等負面效應。
這個擔心也不無根據。2009年的全面降息和全面降準,曾以大水漫灌效應,刺激資產價格走高,加大貧富差距。
并且2020年下半年貨幣政策還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在前不久的陸家嘴論壇上,央行大佬易綱和郭樹清預計,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近2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將超過30萬億元。
這么多錢進入市場,會否最終流入樓市、股市等,抬高資產價格?
6月27日,中泰證券發布一份研報,也提出相關疑問。經過研究日本寬松貨幣政策弊端,其給出一個推論,貨幣更容易流向“富人”。
由于富人擁有更多資產,信用資質也更好,因此富人更容易獲取信貸資源,超發的貨幣天然就更容易流向富人。
而“富人”的貨幣更多流向資產,很容易推高資產價格,自然也很容易堆積資產泡沫。
中泰證券李迅雷也堪文陳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疫情當下,普通消費品和服務類價格低迷,但高端消費品價格卻在上漲。
比較突出的一個現象,茅臺(飛天散瓶)各地平均零售價,在年初時大概在2000元左右,近期已經超過了2100元。
今天筆者在京東平臺查閱,一瓶2017年份的53度飛天茅臺,價格已經漲至2799元。
此外,根據胡潤統計,疫情以來,奢侈品牌包括LV、香奈兒、等都有漲價行為,漲價幅度甚至超過往年正常水平。
奢侈品漲價有一部分營銷策略的原因,但也反映了相關需求的旺盛。LVMH首席財務官表示,從3月中下旬起,LVMH旗下品牌在中國的大多數門店銷售出現同比增長,4月份勢頭更猛,有些品牌甚至超過50%。
在國內,尤其是以房子為代表的投資打破疫情藩籬,核心城市的房價再度高歌猛進。
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顯示,6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546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53%,二手住宅平均價格為1530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30%。
而隨著豬肉供給加大,以豬肉為代表的普通消費品行業價格低迷,需求萎縮。李迅雷認為,貨幣寬松帶來的結構性的“漲價”特征,也很明顯。
總之,大趨勢是茅臺酒將越來越貴,豬肉將越來越便宜。如何規避這一趨勢?這或也是本次央行采取政策工具曲線達到降息目的的策略,以結構性控制,對結構性通脹刺激恰恰是相對溫和的。
雖然今年下半年將有更寬松的利率政策,但央行兩位大佬也都已經明確表示,當前的金融風險已經很高,貨幣政策不能無限量寬松。
不能過于激進,又向曲線救市,只能從結構性貨幣政策著手。總之。寬松貨幣政策只是應短時只需,中長期也會有退出機制,央媽的套路一切求穩。(作者|李瑩)